“全是磁約束磁場,怎麼應對湍流和渦流衝擊的資料。”
“關於等離子體湍流和渦流的資料,沒有一個。”
陳易搖搖頭。
他就知道,這玩意沒那麼好搞。
因為等離子體湍流,屬於聚變堆需要面對的因素,不屬於核聚變裝置內部的因素。
這關係就像是外面的氣溫,跟空調的關係。
調整一臺空調的屬性,讀取資訊只會告訴你。
當外界溫度提高,外機散熱困難,需要增加散熱風扇轉速,維持穩定執行。
但空調的屬性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外界溫度會升高。
因為外界氣溫的變化,不屬於空調自身的問題。
“除非造一臺功率超級大的聚變堆。”
“比如1億千瓦的聚變堆,讀取這個反應堆的屬性,再透過向下相容,就能掌握1億千瓦功率以內,全部聚變堆應對湍流的資料”
“1億千瓦.我還是搞等離子體湍流吧。”
陳易大概估算一下建造1億千瓦聚變堆需要耗費的時間和成本,直接放棄了這個想法。
“要研究高溫等離子體內部的湍流和渦流,關鍵就是獲取等離子體內部的資料。”
“所以,我需要一個精準的探測器。”
根據探測的原理,陳易想了一會兒。
在紙上寫下一個名詞。
氫核發射器。
既然超高溫等離子體,上億攝氏度的溫度阻攔了一切外界探測。
讓現代一系列的高精度探測器,只能感應整體的能量變化,而無法探測到內部的情況。
那麼造一個,可以打進超高溫等離子內部,同時又不會被損壞的物體就行了。
把這個物體射進去,再檢測反彈回來的軌跡、方向、角度、速度、動能變化等等引數,慢慢就能逆推計算出等離子體內部的情況。
“氫核,或者說質子,想要被破壞。”
“至少需要十幾億攝氏度的高溫,或者恆星核心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大氣壓壓力。”
“區區一兩億攝氏度的核聚變裝置,對它來說,泡澡都稱不上。”
“更重要的是,質子帶電荷,可以被磁場發射和檢測,這樣就很完美了。”
陳易確定自己的方案,簡單說,這就是一個盲打猜桌球遊戲。
約束場內高溫等離子體是蓋起來看不見的桌球,發射的氫核即質子是打出去的球,透過球的反彈和力道變化,猜桌球一開始擺放的位置。
當然,基礎原理是這樣,真正實施起來難度肯定要增加億點點。
“上億攝氏度的高溫。
等離子體內部的熱運動,可以說比大多數恆星還要猛。
再加上進出約束力場消耗的能量。
質子想要打進去,再反彈出來。
而不是被約束力場擋住,或者被等離子體淹沒,發射強度肯定要很強。
但太強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