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使用百分之84.6轉化率的電池板,配合可伸縮的充氣骨架,要用就跟充氣彈出來,不用了就收
額,充氣伸縮好像不行。
女朋友放氣了需要人工疊,這個放氣了也一樣,收不回來。
還是改成碳纖維X型伸縮骨架,要用就伸出來,不用就收回去。”
“另外,還需要考慮太空的姿態控制,安全防護,再入大氣層的耐熱設計,機身設計。”
“最後就是類似於「鵲橋」,佈置在L2拉格朗日點的中繼衛星。
衛星技術我已經很熟了。
這個就造一個自升空衛星,強化一下通訊遙感功能。
等到了太空,登月無人機對接勾住,把它拖到L2拉格朗日點就行.”
陳易腦海裡閃過無數航天和離子推進器的知識。
根據這些知識資訊,結合太空環境的情況。
陳易很快就確定了新登月無人機的大概構型。
這是一架長5.07米,機翼最寬處4.76米,包含起落架一起1.98米的無人機。
整體形狀採用了的乘波體構型。
呈現出一個偏三角的菱形,但又要比菱形圓潤許多,表面還有許多不同角度的微型噴射口。
對於登月無人機來說,大氣層內的氣動佈局,這已經不是主要。
力大飛磚,強大的引擎足以彌補一些氣動效能的缺陷。
“接下來,就是機身的材料。
還是仿照日不落無人機,最裡面使用碳纖維做基層骨架,接著是一層太陽能電池薄膜。
電池膜之上要增加一道特殊光學塗層,把沒有吸收的百分之15光芒進行規整反射,消除模糊感和馬賽克感。
最表面是一層透明的氧化鈹陶瓷,作為熱障防護,還有物理防護,形成四層複合結構。
這次的碳纖維採用新型的編織技術,抗拉強度提升了百分之135,屈服強度提升了2.3倍,足夠應付登月無人機的使用環境。
另外考慮再入大氣層的激烈摩擦,機頭和機身腹部的氧化鈹陶瓷,需要厚度增加2.3倍.”
陳易大概計算一下再入大氣層的熱量,給機身腹部和機頭的氧化鈹陶瓷增加了2.3倍。
本來打算按照太空梭的設計,增加一層隔熱陶瓷瓦。
但考慮陶瓷瓦的脫落和一次性問題,又捨棄了這個方案。
“開始製造!”
確定了機身整體的構型和材料方案。
陳易戴上虛擬頭盔,開始設計製造無人機具體的結構元件,還有配套的功能模組。
凌晨四點多。
全部設計完成。
匯入自動化製造程式進行安排生產。
早上六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