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是數字迷彩和吉利服設計。
內部是太陽能電池膜反襯,吸收人體散發的紅外輻射。
中間還有一層導熱效能很好的碳纖維層,在膝蓋、手肘、腹部等位置開了口子。
這樣潛伏趴在地上時。
可以把太陽能電池膜吸收不過來的人體熱量,傳導到地面和環境,既避免了中暑,又能進一步融入環境,增加隱身效果。
毫不客氣的說。
穿上這個,再高精度的紅外探測儀都是瞎子。
跟單兵鐳射炮配合,就是一組完美的搭檔。
“除了這兩個,剩下就比較雞肋了。”
把吉利服放下。
陳易繼續檢視剩下的武器裝備。
有移動的烏龜殼,笨重的鐳射裝甲車,但沒有轉換理念,裝甲還是笨重的要死,導致續航無比低下,跑兩百公里趕到戰場,射不了兩發就虛了。
有仿地雷設計,感應射擊,可射人,也可射飛行器的鐳射地雷。
突出的就是光速瞄準即命中的效果。
但感應設計和演算法有問題。
大機率一晚上下來。
除了射死了幾頭野豬兔子,打掉了一些鳥,其他啥都沒有。
還有沒有實物,只有方案設計。
透過鯤鵬運輸機平臺,把電池和鐳射武器裝備上去,弄出機載般的天空鐳射炮陣列。
突出的就是一個猛,立志要在空戰場,神擋殺神,佛當殺佛。
但不用看系統的評價,陳易自己算了一下。
即便控制功率,射程不超過100公里,射不到100發就不行。
運輸機笨重的體型,無法超音速,無法搞靈活機動。
要是陳易當對手,絕對安排100架,不,給面子,500架小型超音速無人機衝過去,換一架鯤鵬級的戰略運輸機,血賺。
這個,只適合在空戰領先優勢,對面敵機無法衝過來時充當一個空中堡壘。
但空戰都領先優勢了。
誰還要這玩意,搞個陸基的鐳射陣列不香?
除此之外,還有熱氣球版本和氦飛艇版本的空中鐳射平臺。
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那就是上方的攻擊死角。
敵機只需要一個拉高衝限,再從天而降,這些都是活靶子。
另外還有幾款小型的鐳射無人機,研究設計的還算不錯。
但功能和作用跟陳易的攻堅無人機重合了,效能又沒陳易的無人機好,自然就被淘汰。
“小陳,你找我有什麼事?”
幾分鐘過後,張教授端著泡枸杞的保溫杯,帶著速效救心丸,精神還有些虛弱的走了過來。
“如果新研究出什麼東西,這裡你跟魏指揮說,讓他找專家聯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