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膜,鋰電池回收的浸取和提取,兩個環節就可以直接合二為一。”
“這樣,貌似不需要太大的場地,造個一體化回收裝置就行。”
“這邊丟電池,那邊吐各種電池的金屬元素。”
“以後進一步小型化,還可以裝到無人機,海洋,月球等地方隨便挖礦。”
有了這變態的生物膜。
陳易很快就決定,不搞大體量的化工裝置那一套,自己直接搞個一體化的鋰電池回收裝置。
“確定裝置設計之前,需要試驗確定生物膜的吸附效率和吸附容量。”
“還有,最重要一點,要把吸收全部金屬的生物膜,調整改進成吸收單質金屬的生物膜。”
陳易看著眼前生物膜的屬性介面。
毫不客氣的說。
這生物膜已經瘋狂到,把整個元素週期表的金屬元素一網打盡了。
堪稱金屬饕餮膜也不為過。
根據系統的備註評價。
透過不同金屬的導電性,吸收速率不同,可以對金屬進行分類吸附。
但經過幾位虛擬化學老師言傳身教。
陳易很明白,哪怕吸收速率不同,在在大部分進行反應時,還是會有一點其他物質參與反應。
跟著一起反應的這點東西。
如果不進行提純淨化,這會影響材料的材質。
選擇提純淨化,這成本又上去了。
要從根源上面解決這個問題。
陳易只有把這全金屬通殺的生物膜,調整改良成單獨金屬的單質膜
比如需要鋰,這就拿出鋰的生物膜。
需要鈾,那就拿出針對鈾的生物膜。
根據這個思路和方向。
陳易在實驗室配製出一杯富含各種金素元素的溶液。
拿過剪下來的一塊生物膜,簡單測量一下面積,這就開始試驗。
“21.3平方厘米,按5秒一個單位。”
把生物膜放到測試臺,儀器自動倒入溶液,同時測試臺開始旋轉,最大限度的提升生物膜和溶液的接觸。
5秒之後,溶液被排幹。
陳易看著半透明偏黃變成黑色的生物膜,烘乾表面的水分,再測量重量。
多了7.81克。
“這速度,有點驚人啊。”
陳易有些驚喜。
這7.81克,毫無疑問就是這塊生物膜在5秒內吸附的金屬元素。
要知道,這只是一塊21.3平方厘米的生物膜。
如果把生物膜捲起來,增加單位時間的接觸面積,這吸附效率,還會指數倍提升。
“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