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最好好說清楚,這某公司是指哪個(狗頭)”
沒有理會直播幾乎瘋狂的彈幕。
陳易心神完全注意到AR眼鏡投射到視網膜的一列列引數上面。
這些,是衛星升空入軌的過程,涉及到的一些引數和軌道計算。
按照陳易一開始計算的方案。
整個升空入軌的過程,大體分為三個步驟。
升空,提速,入軌。
先從地面升空,升空越過卡門線。
根據推力和質量計算,這些衛星不開啟加力模式,低空的加速度很低。
大概只有0.1米平方秒的加速度。
即1秒鐘加速10厘米。
唯一厲害的就是持久。
起飛前充滿電。
一邊飛一邊充電,這能持續加速幾個小時。
但因為氣動佈局的設計。
在突破卡門線之前,105米每秒的速度就是極限。
這意味它將在差不多10分鐘之後,到達極速。
而根據計算,到達極速,正好是5.4萬米的高度。
越過了5萬米,這就進入了臨界空間,大氣阻力已經很小。
按照陳易規劃的過程,
這個時候衛星就會開啟加力模式,提高離子推進器的噴射質量。
藉助這個大氣還能補充推進劑的高度,在越過10萬米高度的卡門線之前,把衛星速度提升到每秒1000米的程度。
而後,失去推進劑的補充。
衛星關閉進氣,降低噴射質量,提高噴射速度。
由獲得更大的推力,變成獲得更大的比衝。
最終用攜帶的推進劑,把衛星推到700千米的高度,同時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進行繞軌飛行。
但現在,根據實際的升空資料。
陳易結合季節天氣,重新計算了一遍方案,又得到了一個更最佳化的方案。
“現在是夏季日,太陽輻射更猛烈,太陽能充電外殼獲得的電能更多。”
“可以提前開啟加力模式,提高離子推進器的功率。”
“這樣在在到達卡門線之前,速度可以提升到4馬赫,1200米每秒.”
確定自己的計算結果。
陳易心念一動。
加速度一直在疊加。
速度越來越快的衛星。
突然頓了一下,接著速度猛地提升。
穿越雲層,進入太陽輻射更強烈的平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