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燃燒發電都離不開燒開水。
一切的航空航天都離不開丟石頭。
航天進入太空的動力來源,本質是根據牛二定律。
透過往外噴射推進劑,獲得一個反推力,從而把航天器送進太空。
這個噴射的推進劑,就是丟的石頭。
而能源,則是把石頭丟出去的能量。
只不過平時的火箭航天,採用燃燒推進的方式,推進劑和能源混在一起了。
火箭攜帶的燃料能量足夠,推進劑肯定也是足夠。
但離子推進器不一樣。
離子推進器的推進劑和能源,是分開的。
能源是電池的電能,是太陽能電池板充的電。
而推進劑,則是電場加速噴出去的氣體。
現在有太陽能充電外殼,能源無憂。
但這個推進劑,就需要考慮夠不夠。
沒有足夠的推進劑,充電得到再多的能量也只能瞎瞪眼,毫無用武之地。
“衛星在大氣層,可以透過吸附外界氣體分子,補充推進劑。”
120千米的卡門線之前,不需要擔心推進劑的問題。
甚至卡門線還遠不到大氣層邊界,衛星在這個高度也能獲得一些微量的推進劑。
這樣,只要在越過卡門線之前,攜帶足夠進入軌道的推進劑就沒問題了.”
陳易攤開紙和筆,開始認真的計算起來。
一般的衛星軌道高度,劃分了三個層次。
一個是高度150到200千米,第二個是350到1500千米,第三個是3萬多千米的同步軌道。
越低的軌道,受到大氣的影響越大。
墜毀的時間就越快,壽命越短。
SpaceX的星鏈衛星高度,普遍在550千米。
這意味著,星鏈衛星的壽命正常不會超過1年,如果算上一些抬高軌道提升速度的手段,大體能堅持2到3年。
“推進劑沒問題,但要上超級電容。”
“用電容把功率提升89.2倍,提高推進劑噴射速度”
陳易計算了一會兒。
得出了最後的結果。
工質發動機。
在推進劑質量不變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