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大軍停留在高陽,他們看來要在安平與我軍接戰了!”
“是否可以等待北伐兵團合兵後再前進?”
“不!不行,若是如此清廷就不會打了,沒有人會打必敗之戰的!”
“我軍軍糧可夠?”
“抵達高陽後只剩三天,若要在安陽接戰,軍糧的壓力很大!”
“從最近的糧戰運糧需要多久?”
“若是沒有戰事阻撓,也要兩天的時間。”
“建議停留幾日再向高陽前進。”
“戰機稍縱即逝,清廷大軍見勢不妙隨時可能會逃!”
“可就食於敵!清軍十幾萬大軍,也需要依靠糧戰運轉!”
“我認為不可,風險太大了!”
“敵軍定是衝著我糧道而來,一旦糧道斷絕,我軍將陷入險地!”
“以我軍之戰力,敵軍無法將我軍包圍,我軍可以糧道為誘餌誘使敵軍野戰!”
在乾隆擺出了駐兵高陽的態勢之後。
近衛兵團的參謀部就吵作一團。
從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畢業的年輕參謀們各抒己見。
有認為機不可失,應當立刻撲上去與敵接戰,將敵擊潰的勇戰派。
也有認為清軍肯定是有預謀的拉長我軍糧道,以優勢兵力來襲擾我軍糧道,穩妥起見應暫停前進,等待與北伐軍團合兵,確保糧道無憂之後再繼續向前的穩妥派。
兩邊爭論不休。
軍師陶必銓和大明天子朱道樺也沒有阻止參謀們的爭論,而是在盯著地圖。
“皇上,韃子肯定是在打襲擾糧道,迫我軍缺糧的注意的,若是現在撲上去確實是有些冒險。”
陶必銓說道。
“軍師認為當穩妥起見?”朱道樺問道。
他知道。
若是他按部就班,會和趙四的北伐軍,再浩浩蕩蕩的殺去。
那乾隆肯定跑了。
而這不是朱道樺想要見到的局面,因為即使乾隆要跑。
他也不會允許他帶著十幾萬騎兵跑。
他不會讓乾隆的本錢這麼厚。
否則讓他去了西域,再和沙俄勾結起來,豈不是大麻煩。
所以要在中原戰場儘可能擊潰對手,有可能的話,把他的十幾萬騎兵全殲——不過朱道樺也知道。要殲滅十幾萬騎兵的難度堪比登天。
能在擊潰的同時儘可能的消滅對手就算是很不錯了。
“不,我認為這是機會,只是.我們當然也不能太過於冒進。”
陶必銓也在盯著地圖。
“皇上,現在乾隆手頭上有八旗之中的六個旗,每個旗都有步、騎、炮等編制,其中包括了八個步兵鎮,每個一萬人,下有五個協,每個協有兩千人,合成度很高!”
沒錯。
現在在東方戰場也講究合成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