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3年12月,清乾隆五十八年。
歸化城外。
寒風冷冽。
不過今年倒是還沒有開始下雪,已經枯萎的牧草將草原染成了一片慘灰色。
一望無際的灰色草原上,各色旗幟在寒風的吹拂下喇喇作響。
從旗幟上能看出。
來到此處除了蒙古八旗的八個旗之外,還有漠南蒙古的十六部四十九旗。
蒙古八旗和漠南蒙古是清廷極為倚仗的內藩屏障。
蒙古八旗已經基本上和滿洲八旗沒有多大的區別了,蒙古八旗出身的旗人也能位居高位,也能得到比漢人更多的機會。
除了漠南蒙古的十六部四十九旗之外。
漠北喀爾喀蒙古四部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以及賽音諾顏部的旗幟也在其中。
其中八旗蒙古有騎兵兩萬,漠南蒙古有騎兵五萬,漠北蒙古有騎兵三萬!
這可就是十萬蒙古兵了。
在成吉思汗時代,十萬蒙古騎兵都足夠從遼東打到愛琴海岸了。
但此時。
車臣汗齊旺多爾濟、土謝圖汗敏珠爾多爾濟、札薩克圖汗布尼拉忒納。
以及沒有汗位,但是受清廷冊封為超勇親王的賽音諾顏部札薩克(旗長)拉旺多爾濟四名漠北喀爾喀蒙古的首領,以及漠南四十九旗的札薩克們,都騎馬跟在了乾隆皇帝的後面,正在檢閱不久前從北京城內拉出來的八旗天兵。
火槍火炮轟鳴,蒙古八旗模仿明軍的龍騎兵編制裝備了大量火槍的遊騎兵,還有滿洲八旗的重甲衝陣騎兵,尤其是裝備了大量的臼炮和野戰炮的滿洲八旗的步陣。
一番演練之下。
這大陣其徐如林,火器侵略如火,在這些沒見過世面,同時還被黃教教得沒有成吉思汗時代那麼兇的蒙古人看在眼裡,懼在心裡。
“如何?朕的大軍可一觀否?”
乾隆志得意滿的扭頭看向了四位喀爾喀蒙古的頭領。
幾人紛紛露露出了笑容,恭維了起來。
“大皇帝天兵無敵!”
“有這樣的天兵,這漢人皇帝如何能敵之?”
“真乃八旗天兵啊!”
聽到幾人的恭維,乾隆臉上的笑容不減。
但心中卻是一嘆。
和以前比起來。
現在的八旗兵確實算是很不錯了。
在亡國滅種的威脅下,這些在京的八旗子弟們操練起來也不敢隨隨便便撂挑子了。
也能吃點苦了。
佇列走起來也是有模有樣了。
更加關鍵的是。
在不列顛、阿斯巴尼亞等國派遣來的工匠的指導下,大清也能生產燧發槍、野戰炮,還有顆粒黑火藥、木託開花彈等先進武器裝備了。
隨著大量的小孔徑的臼炮和野戰炮的裝備。
現在的八旗已經不再是追求什麼弓馬嫻熟肉搏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