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聽到劉備的話,道:“吾聞賢弟在許昌,與曹操青梅煮酒,共論英雄;賢弟盡舉當世名士,操皆不許,而獨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以曹操之權力,猶不敢居吾弟之先,何慮功業不建乎?”
劉備乘著酒興,失口答道:“備若能有基本之地,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
劉表聞言,再次默然,劉備自知語失,遂託醉而起,回道館舍之內安歇。
劉表聞劉備之語,雖然嘴裡沒有說什麼,但是心中確認為劉備太不知足了,對於劉備也起了一些忌憚之心。劉表別了劉備,返回內宅之中,蔡夫人道:“適間我於屏後聽得劉備之言,可見此人已有吞併荊州之意。今日若不將其除去,日後必為後患。”
劉表沒有說話,搖頭不語,蔡氏知曉劉表心中之意,遂密召蔡瑁前來,商議此事。
蔡瑁道:“不如我先率軍前往館舍殺了劉備,然後再告速主公。”
蔡氏同意了蔡瑁的建議,蔡瑁離開州牧府之後,便連夜點起兵馬直奔館驛而去。
卻說劉備在館舍中秉燭而坐,一直到三更以後,劉備這才想要就寢,正在此時,忽然有一人叩門而入,劉備視之,此人乃伊籍也:原來伊籍探知蔡瑁欲害劉備之事,特連夜來報。
當下伊籍將蔡瑁之謀,報知劉備,催促劉備速速起身返回新野。,劉備道:“我還沒有向兄長告辭,如何可以就這樣離開呢”
伊籍道:“玄德公若是想要繼續留在此地,必會遭蔡瑁所害也!公還是先前往脫身吧,待返回新野之後,再書信一封便可!”
劉備聞言,遂謝別伊籍,急忙找來隨行護衛,眾人一齊上馬,不待天明,便星夜奔回新野。
等到蔡瑁領軍趕到館舍之時,劉備已去遠矣,蔡瑁悔恨不已,於是便寫詩一首於牆壁之上,然後返回州牧府,見劉表道:“回稟主公,劉備已有反叛之意,他題反詩於壁上,已經不辭而別了。”
劉表不信蔡瑁的話,遂親自前來館舍觀看,只見牆壁之上果真有詩四句,詩道:“數年徒守困,空對舊山川。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劉表見詩大怒,拔劍言道:“某誓殺此無義之徒!”
劉表喊完之後,忽然又驚醒了過來,道:“吾與劉備相處許多時,不曾見他作詩,此必外人離間之計也。”
劉表說完之後,遂返回館舍之中,用劍尖削去此詩,然後棄劍上馬。
蔡瑁見此,請求道:“主公,軍士皆已點齊,只要主公一聲令下,末將便可立刻前往新野擒拿劉備。”
劉表聞言,道:“不可造次,此事還須徐徐圖之。”
蔡瑁見劉表持疑不決,乃暗與蔡夫人商議此事,最後決定:等到劉表大會眾官於襄陽之時,便將劉備就地處決!
次日,蔡瑁稟告劉表,道:“近年糧食豐收,主公應當聚眾官於襄陽,以示撫勸之意,還請主公一行。”
劉表道:“我近日氣疾發作,實在是不能成行了,便二子劉瓊代我待客吧。”
蔡瑁道:“公子年幼,恐會有失於禮節。”
劉表思慮片刻,道:“如此,可令人前往新野,請劉備前來代我待客。”
蔡瑁心中暗喜,劉表正中其計,便差人請劉備前來襄陽。
劉備奔回新野之後,自知失言取禍,便沒有對眾人說起此事,可是沒想到次日便又有使者前來,又請劉備前往襄陽。
孫乾感覺事情不對,道:“昨見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樂。愚意度之,在荊州必有事故。今忽請赴會,不可輕往。”
劉備方將前項事訴與諸人,關羽道:“兄自疑心語失。劉荊州卻並無嗔責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輕信。襄陽離此不遠,若不去,則荊州反生疑矣。”
劉備思慮片刻,道:“關羽之言是也,此行襄陽我必要往之!”
張飛道:“筵無好筵,會無好會,不如休去。”
趙雲道:“某將馬步軍三百人同往,定可保主公無事。”
劉備道:“如此甚好。”
劉備遂與趙雲即日趕赴襄陽,蔡瑁出郭迎接,意甚謙謹,隨後劉琦、劉琮二子,也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劉備。
劉備見二公子俱在,這才鬆了一口氣,不再疑忌劉表。
是日,劉琦請劉備於館舍暫歇,趙雲引三百軍圍繞保護,趙雲披甲掛劍,行坐不離左右。
劉琦告劉備道:“父親氣疾發作,不能行動,特請叔父待客,撫勸各處守收之官。”
劉備道:“吾本不敢當此命,不過既有兄長之命,備不敢不從。”
次日,有人來報:九郡四十二州官員俱已到齊,來請劉備前往。
蔡瑁為了防止出現意外,便提前找來蒯越計議,道:“劉備乃世之梟雄,久留於此,後必為害,可就今日除之。”
蒯越道:“劉備素有賢名,若是倉促處置,恐失士民之望。”
蔡瑁道:“吾已密領劉荊州言語在此,還請公助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