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盛傳,清河崔家一次性的給國家捐了五萬石糧食,銅錢十萬貫。
這絕對是大手筆。
清晨的朝會,御史言官們又開始蹦躂起來,矛頭直接對準了崔靜浩。
起因自然是崔靜浩捐獻出去那麼多的錢糧。
御史言官們一蹦躂,老李的臉色自然難看起來,他算是看出來了,這群門閥氏族們,一個銅板、一粒米都不想往外拿。
捐錢的和沒捐錢在一起對著噴,崔靜浩自然不是對手,被噴的就差沒撞柱子自殺了。
文學館的文士們,一聲不吭,現在還不到他們說話的時候,魏王殿下說過,只對程懷亮感興趣,必須要幫助程懷亮,其餘人可以忽略不計。
更何況,門閥氏族們,還時不時的噁心一下李治,現在崔靜浩提出來捐錢捐糧,那就捐唄,就是把兩場捐出來,也和我們文學館無關。
幸好程懷亮手裡拎著笏板站出來的時候,所有御史言官們都不嗶嗶了。
程懷亮請旨,讓欽天監李淳風,挑選良辰吉日,在長安城外選一處地方,給清河崔家立一處功德碑,讓來往的百姓、客商、胡人都瞧得見看得著的地方,讓他們都看看,大唐的門閥氏族是如何為國為民。
老李一陣汗顏,這麼損的辦法,程懷亮是怎麼想出來的?
老神棍今天也破天荒的參加早朝,程懷亮提出意見之後,老神棍假意算了一下,上前一步,“陛下,今日就是良辰吉日。今年,沒有比今天更吉利的日子了。”
老李一陣心暖,李淳風行啊,別看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可真用到他的時候,還真往前衝啊。
梁贊這時候站了出來,對著老李深施一禮,“陛下,臣贊同駙馬都尉程懷亮的建議,建一座功德碑,配以功德文,清河崔家大義。該當受此碑。”
李世民心裡一喜,自家的傻兒子,終於培養出一群向著皇家人說話的官員了,這也是老李要建文學館和弘文館的最終原因。
只可惜太子李承乾長歪了,李泰忙活《括地誌》,根本沒懂老李的最終意思。
梁贊一說話,文學館幾名御史言官,也紛紛進言,贊同程懷亮的做法。
朝堂上,武將們雖然心裡不情願,可還是贊同。畢竟,大唐建國至今,第一次有門閥氏族主動說捐糧捐錢的事情。
文臣三巨頭也表示贊同,這件事也就被定死了。
說幹就幹,工部開始選製作石碑,梁贊以及文學館學士們負責撰寫碑文。一上午的功夫,這件事就被做成了。
長安城外,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矗立在那。
梁贊也很缺德,一個碑文別看表面上是對崔家歌功頌德的。
實際上,仔細看會發現,這像是寫給死人的碑文。
當然,內容到底是寫給活人的還是寫給死人的無所謂,只要噁心到五姓七望就好。
清河崔家的根基在烏水房,接到這個訊息之後,崔家門主崔老人,怒摔了十幾個茶碗,掀翻了好幾張桌子,也不能平復心中的怒氣。
五姓七望同氣連枝,清河崔家在這時候捐錢捐糧,這不是一把火要把自己給燒死嗎?你讓其餘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