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流過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上好的水澆田,一旦改道的話,那些高產的水澆田就會變成低產的旱地。
這就是最大的難題,也是疏浚水渠最大的阻礙,大明各縣目前的各條水渠,以及水渠流過那哪些田地,全都是官僚鄉紳們一代又一代人爭水的結果。
突然要疏浚水渠了,萬一自家的上等水澆田變成了旱地,這就要了官僚鄉紳們的命根子了。
怎麼補償,補償的是銀子還是田地,補償多少等等。
都是複雜到讓人頭疼的難題,這還不是一家兩家的田地,而是全縣的田地。
這些毛概思想的忠實崇拜者,卻讓宋士慧也開了眼界,見識了什麼叫做動員能力。
這些毛概思想崇拜者的動員能力,強大到就連朱舜和太子朱慈烺,還有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
從來沒有官僚鄉紳疏浚成功的水渠,他們不僅疏浚成功了,還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十年都不一定功成的難題。
只用了一個月。
簡直有些駭人聽聞了,這要是傳到京城,估計東林黨官員誰也不會相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哪裡會在意東林黨的想法,不相信才好,這樣工業派就能繼續悶聲發大財了。
土改的這一年,也成了太子朱慈烺最忙的一年了,也是最為充實高興的一年。
密雲縣的水渠疏浚成功,接下來就是千斤水稻的推廣,以及旱地土豆的種植了。
太子朱慈烺成為了大明歷史上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第二個真正知道怎麼種田的皇帝,雖然他這個皇帝現在還只是儲君。
太子朱慈烺對於一畝地的收成,旱災年的收成,正常年份的收成,全都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甚至還知道了一畝地需要多少糧種,租借耕牛和鐵犁,採買鳥糞石等等所有的成本。
清楚的知道了老百姓一年忙到頭手裡能落下多少糧食,也清楚的知道大明老百姓被貪官汙吏們壓榨到了什麼地步。
太子朱慈烺對百姓疾苦從內到外有了極其深刻的認知,下定了決心,以後絕對不能對老百姓有任何加派。
這便是朱舜要讓太子朱慈烺親自參與土改的良苦用心,就是讓他成為真正知道民間疾苦的皇帝,而不是何不食肉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疏浚土地的一個月時間裡,四大晉商之一的王家用極低的價銀,把順天府各個官倉用來賑濟村民的糧食,全部倒賣一空。
官倉裡的糧食被賣了,全被東林黨官員換成了沙土石子,至於是用來賑濟災民還是給邊軍的糧食,他們才不管那麼多。
只要能把銀子撈到手,別說是官倉的糧食了,就是軍糧年東林黨也敢倒賣,換來了大筆的銀子。
因為借用了打壓太子朱慈烺和工業派的名義,王家用了一個極低的價銀,低到了王家掌舵人王大宇這段時間整天笑到合不攏嘴。
四大晉商之一王家的糧倉,所有的糧倉全都貯存滿了,又新建了七八座大糧倉,這才把糧食全部貯存起來。
與此同時,祖大壽麾下的劉澤洪,也以滿桂的名義寫了一封書信送到了麵粉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