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臨時鎮府。
眾人商討今後的策略商討了一天。
各種好的辦法被記錄,後續仔細研究,然後施政。
而結束了會議以後。
太平軍也開始行動了起來。
三十多萬的太平軍自然不是駐紮在一個地方的。
以臨淄為中心。
太平軍輻射的範圍差不多是青州的三分之一地界。
昌國,般陽,於陵,高宛,鄒陽,狄縣,東鄒,千乘等八個縣都是直面漢軍緩衝區的一線。
八縣共駐紮了超過二十萬的太平軍士卒。
而且,這八個縣幾乎將臨淄的西,北,西南方向防守的嚴絲合縫。
而臨淄以南,因為泰山的走勢,以及東邊的為山,石膏山,都算得上天塹,有地利優勢。
而臨淄以東,臨朐,廣縣,劇縣,益縣,壽光,平望,臺鄉皆以控制收服,青州一地,西邊的諸縣皆被太平軍所掌控,容納了百萬太平之眾,加上各地原有的百姓。
此時太平軍近乎擁有著一百二三十萬的人口。
都趕上了張啟苦心經營了七八年的北地。
要知道就算是現在,遼寧,常春,遼地三地的人口加起來也才六百多萬。
而太平軍起義不過半年,就聚集了這三地加起來人口的六分之一。
果然想要人口多,還得是看漢朝。
如今張啟麾下漢人的數量佔據著絕對,北地六百萬人口,漢人的數量就超過了四百多萬將近五百萬,而其他的人口,匈奴人有差不多十幾萬,烏桓鮮卑十來萬,扶余肅慎十來萬,以及一些新生兒。
這就是北地的人口構成。
不過在張啟的統治下,各族的概念並不明顯,隔閡不大,大家都是團結在天神腳下的華夏子民,這才是北地的主流思想。
而來到青州的正宣隊伍,他們其中的某項任務也是將這一思想傳播下去。
千乘縣。
這裡是青州太平軍的主要防守地區。
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臨時鎮府的臨淄。
原因無他,因為這裡是青州太平軍的重要補給縣。
從海上送來的補給,都會在千乘縣落地。
千乘北面靠海,西面漯水流淌,加之東鄒縣,狄縣的守望,這裡作為物資的集散地再為合適不過。
從臨淄送來的文書,也是從這送往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