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出身西北農大,今年不過四十歲出頭,從畢業到留校,在一步步從助教到教授,他的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實。
不管是理論知識,還是動手能力和經驗,他都不輸給任何人。
他和豐盛農業科技研究院之間的關係是客席教授,他的單位還是西北農大的。
不過豐盛農業科技研究院和西北農大之間的合作很深,最少已經合作了十幾個科研專案,一直以來都合作的非常愉快。
而且豐盛農業在西北農大每年都會招聘一批畢業生。
所以把李玉請來當番茄新品種研發小組的組長,那也是豐盛農業科技研究院和西北農大之間經過多次的協商,付出了不少代價的結果。
李玉不僅僅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能力,在科研的知識上也很紮實,他針對蔬菜品種研發上,之前就取得不少的成績。
比如他曾經參與過華農十二號高產量茄子品種的研發,他也發表過一些論文,是關於蔬菜新品種研發方面的觀點。
最後邀請他來當番茄新品種研發小組的組長,更多的是因為他曾經和東農合作研發過一款全新的番茄品種。
要說華國番茄品種研發上,就不得不說起東農的李教授,那是被號稱華國番茄大王的人,也是一個用了五十年讓華國在番茄種植脫離的大部分洋番茄品種的功臣。
李教授幾年已經快六十歲了,他如今還是東大農學院的教授,也是在新番茄品種研發上的領軍人。
事實上即使到現在為止,華國的番茄品種很多還是進口的,在這方面的落後,不得不去承認。
所以豐盛在這方面也投入甚大。
李玉這個科研小組,單單是今年,就已經用了快一千多萬的資金了,但是研發成果方面,卻依舊不盡如意的。
新品種雖然不少,但是成熟能夠推動普種的新品種遲遲不能出來。
畢竟任何新品種如果不能大規模推動種植,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番茄是屬於蔬菜品種,主要還是為了讓農民的收入增加,必須在種植成本上能減少,然後在產量和口感,質量上都能超越現在市場上的番茄,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新品種。
耗費了這麼多研發資金,卻沒有成果,李玉也很慚愧,如今宋山親自來考察這個專案,他頓時有些忐忑起來了。
做科研的最怕是什麼。
是突然被放棄。
是資金鍊上的斷裂。
半途而廢的科研專案太多太多了,當初西農就已經放棄了好幾個有可能研發成功的專案,可這也沒辦法,畢竟研發上的投入太大,成本之高,並非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
豐盛農業科技研究院一直都對他們都非常好,對他們的投入也非常大,不然豐盛七號番茄品種的研發專案不會從立項到現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之內,連續突破好幾個技術關卡。
不過豐七號也經過兩次專案評估的失敗了。
第一次是在抗病性失敗。
第二次是在產量評估上失敗。
這兩次的失敗,讓整個專案在推動大規模普種上,最少晚了半年的時間,也導致了他們專案組在整個豐盛農業科技研究員蔬菜品種研發部之中抬不起頭。
“老闆,這一次我們很有信心能成功!”
李玉斟酌了一下,他對宋山還是有些瞭解了,宋山在最重要的關頭都沒有放棄他的研究,對於豐七號品種還是很信任的。
正因為這一份信任,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沉甸甸的。
他低沉的說道:“無土栽培已經進入最後的試驗階段了,只要再給我們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能完成最後的種植試驗,沒有問題就能讓豐七號投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