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紅之王是什麼?
名為“諸界吞噬者”的實體?
亦或者“末日”的概念本身?
形形色色的問題縈繞在讀者心中,沒有確切回答。
直到另一個作者Tufto加入該系列的寫作,籠罩其上的迷霧終被解明。
對於“它是什麼”這個問題,正面回答是不符合其性質的。
因為“深紅之王”這個定義的出現,就伴隨著“正體不明”。
重複的文字誤導與大面積留白塑造出它最初的印象。
官方點的說法應該是——
“你認為它是什麼,那它就是什麼。”
就跟“110蒙托克程式”一樣諱莫如深,讓人憑藉想象以為那是某種不可探知的惡性事物。
但這種未知恐懼並不是克蘇魯式的“接觸即瘋狂”,而是另一種現代文明對野蠻神秘主義的本能迴避。
就像大多數人在看到231的時候,都會跟隨那些文字想象到關於性與暴力的原始崇拜。
那是在人類本性中一直存在著的東西。
那些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似乎已被拋棄,卻潛藏在每一個黑暗的角落,從未消散的東西。
它是什麼?
是迴歸原始。
是人類在遠古矇昧時期的信仰與浪漫。
這種浪漫是西方中世紀宗教壓迫下的瘋狂情慾,是阿茲特克文明黑暗神話裡的荒誕與虔誠,是殷商舊都殉葬坑中堆疊的人骨。
我們如今已經失去並將之斥為“野蠻愚蠢”的東西,有一個更為準確的名字可以將其稱呼——前現代性。
“你現在知道深紅之王是什麼了。
它是旋動異常的造物,來自許多不同的時代,遍及全部世界。
它是失落世界的記憶,前現代的世界的記憶,具現為對現代性的憎恨,憎恨這全新的,標識我們每日存在的人道與冷笑。
由不可調和的異常與我們破碎心智間的完美平衡而鑄造,它是由壓倒性的、不可迴避的張力所創造的實體,是舊世介面對冰冷、灰暗、無意義新世界的嚎叫。
它是我們失落過往的復仇。
它是古人的理念,身在將它拋棄又盲信的世界中。”
“深紅之王”就是這種東西——現代性與前現代間張力的具現。
很難理解?
是的,很難理解。
在探尋“前現代性”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現代性”。
這是一個常常出沒於社會學和文學的概念。
早在1863年,以《惡之花》而震驚西方文壇的波德萊爾,對現代性作了一個經典界定:“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
同時,現代主義也是指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的一種文學藝術流派的總稱,包括所謂立方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等。
這個詞最初所代表的就是理性批判和文化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