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3年,七月底。
此時距離各國攻燕已經過去了數月時間,此戰趙、齊兩國所得利益最多。
特別是趙國,不僅得到了燕國除了督亢之地以外最富庶的領地,還從齊國那裡換來了許多糧草。
這些年趙國征戰不休,雖然每次戰勝以後都能繳獲到許多糧草,卻也難以支撐軍隊龐大的消耗。
趙王為了持續發動戰爭,不僅耗空了國庫錢糧,甚至幾乎將民間糧草也徵調告罄。
若沒有從齊國那裡換來了數量龐大的糧草,趙國恐怕有許多百姓熬不到秋收,就會被餓死。
數月時間,趙國並沒有其餘動作,反而將重心全都放在新佔領區的百姓身上。
只有將這些佔領區完全吸收消化,趙國才能沒有後顧之憂,才算是真正的強大起來了。
卻說戰事結束以後,趙嘉先是前往邯鄲與趙王、范增秘議許久,隨後返回申歧之地,就開始著手遷都事宜。
本來趙嘉的封地只有申歧之地,將都邑設定在中陽再好不過。
然而得到了大半個上黨郡以後,為了加強對新佔領地的控制,遷都就成了勢在必行之事。
當然,趙嘉並沒有將都邑遷往上黨。
原因有二。
其一,申歧之地經過趙嘉的數年經營,再加上不斷遷徙流民,比之以往已經繁華了許多,這裡的百姓對於趙嘉這個封君也都頗為擁護。
與之相反,上黨畢竟乃韓國之地,趙國初得這塊地,曾經的韓國百姓心裡多少會有些牴觸。
都邑乃行政中心,設定在擁護趙嘉為封君的申歧之地更為合適。
其二,上黨雖然也比較富庶,卻與秦、魏、韓三國接壤,戰略縱深不夠,將都邑設定於此難保安全。
故此,無論從哪方面講,將都邑仍舊留在申歧之地,都是最為明智的決定。
經過慎重考慮,趙嘉最終將都邑設定在了中都。
中都,背靠大澤昭餘祁,南臨神山謁戾山,東邊連通趙國太原郡,西方更有鄔縣以及汾水作為屏障。
這裡位於太原郡、申歧之地以及上黨郡交匯之處,昭餘祁與汾水能夠保證中都的水源供應,神山謁戾山可以保證中都的木柴、銅鐵供應。
優良的地理位置,使得中都能夠成為集農業、礦業、商業為一體超級大都市,相信假以時日,絕對能夠躋身於九州最繁華城市之一。
新都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
雖然中都以前就是比較大的城邑,可是想要承擔都城的要責,恐怕還是遠遠不夠。
趙嘉下令將中都城內建築全部拆毀,而後把整個曾經的中都城內都建造成為內城,在此基礎上又向外擴張二十里,並且著手建造高大的城郭。
數月過去,新都邑的建造進度仍舊只有一半,想要徹底完工,恐怕要等到來年開春。
此番建造新都,趙嘉仍舊採取了招商引資的策略,將城牆、商鋪、建築都外包給各國大商賈、大家族,如此就能極大節省封地政府的支出。
趙嘉所要付出的,僅僅是都邑半數黃金商鋪,以及給予相對應大商賈、大家族的優惠政策。
從長遠開來,當都邑發展起來以後,這裡的黃金商鋪必然寸土寸金,趙嘉今日微不足道所付出,將會變成極其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