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炎說了句好。
小馬哥又道:“下次來這邊,我請你吃飯!”
陸炎又道:“好!”
掛了電話,小馬哥去開會研究推廣方案不提。
陸炎這邊,則把負責軟體維護的副總叫來,準備上線一個新產品,是針對司機的積分獎勵系統,靠大資料防司機挑單。
如果從對易行打車的運營來講,這是一個比打車紅包更牛的產品設計。
打車軟體的產品邏輯是讓使用者打到車,補貼考慮的是鼓勵使用者用車,而激勵司機讓打不到車的使用者打到車,就要靠這東西了。
一開始的時候,陸炎並沒有把這東西拿出來。是不想快滴因為易行太強大,而放棄補貼大戰。
其實兩家公司拼命燒錢,是快速做大市場,起到了比電視廣告更好的作用。
所以肯定要給快滴,留有想象空間,至少軟體方面,不能比對方強的太多。
如今,補貼大戰基本到尾聲,那麼軟體升級,就很有必要了。
在之前,無論易行還是快滴,重點都是放在新使用者上,對於司機並沒有很好的管理方式。
而有些司機是很狡猾的,晚上堵車不拉活,使用者最需要車的時候在路邊睡覺。等到平峰期再去拉活,反正京城是不存在沒活的時候。很多打車難的大城市,都存在這情況。
而為了能在高峰期調動司機,就要根據大資料分析使用者在哪些時間段、路段、目的地打車難,在使用者上下班高峰期直接獎勵司機。
陸炎推出積分獎勵系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玩之處,在於判斷一個單子的好壞。
如三個司機同時搶一個使用者,就能判斷出這是一個好活。如果使用者叫車10多秒後才有司機響應,說明不是一個好活。
如果兩分鐘後還沒司機應答,終於有一個司機應答,就給他積分獎勵。
如果加到一定程度仍沒人搶單,使用者已呼叫三次,就直接給司機加錢。
5元、8元、10元一直加到最高16元……。
這東西可以提高打車成功率,提高使用者體驗。
而產品的成敗,除了推廣資金,其實最後,都是差在哪一點一滴的細節上。
就像郭老師講的,同樣一個相聲,你說了觀眾樂,換一個人上來說同樣的話,觀眾就不樂。
……
轉過天,司機積分獎勵系統上線後,隨後幾天,使用者們覺得易行打車,比從前更好用了,高峰期更容易叫到車了。
卻不明白其中細節,就是單純的覺得,易行比快滴更方便。
快滴那邊,自然察覺出不尋常的味道了。
正開會研究時,忽然聽到訊息,易行打車改成隨機補貼了。
打一次網約車,補貼金額10到20塊不等,這下瞬間傻眼!
可不等他們反映過來時,又一個驚人的訊息傳來。
檬牛將以“牛運紅包”冠名的易行紅包,易行打車使用者不僅能像平日一樣得到易行贈送的紅包,更有機會收到檬牛送出的“牛運紅包”祝福。
快滴的人聽到訊息都要傻了,補貼,還特麼能這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