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理說,“沒有什麼好商討的,一句話,我對你們的設計不滿意,改,還得再改。”
“修改是肯定要的,我只是想和陳經理再確認一下修改的方向,這樣既可以節約陳經理的時間,也可以節省我們公司的人手。”關晴笑眯眯的。
她已經看出來對方是一個更偏重於感性思維,而不是理性思維的人。
“我真不懂,明明可以透過電腦上傳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你非要跑一趟,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我很忙,知道嗎,下面還有幾個會議等著我參加,現在卻為了這點雞毛蒜皮的事在這裡浪費時間。”
“不會耽誤陳經理很多時間,我只是覺得在電腦上看圖會受到色差和環境的影響,可能會和看到的實物不太一樣,何況有些問題當面交流說得更清楚,我會把陳經理的要求記錄下來,回去再和創意部門溝通,避免中間產生偏差。”
關晴開啟公文包,把她讓王榮榮列印的電腦稿拿出來,說,“這些都是以前修改過的稿子,一共改了七次稿子,陳經理始終覺得不滿意,我覺得一定是我們哪裡出差錯了,沒有把陳經理的要求很好的傳達給創意部。”
關晴把稿子一張張平攤開來,A4大小的紙張放滿了整張桌子,“這些稿子按您的要求,有些地方做了很大的改動,比如版面和底色,有些只是輕微的修改,比如字型的移位和陰影,雖然我們盡了很大努力,想達到您的要求,但很遺憾的,總是事與願違,我覺得一定是我們對您的要求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我這次來,是想向陳經理認真討教。”
關晴拿出筆記本和筆,一絲不苟地象個採訪名人的記者一樣,準備認真地記錄下對方的每句話。
態度和用詞都無懈可擊。
陳經理把幾張圖稿拿在手裡翻看,修改了這麼多次的海報,她已經忘了最初的稿子是什麼樣的,在她看來,她所有的不滿意都緣自廣告公司人員的業務水準低下,以及對自己的敷衍塞責。
雖然對方不止一次的向自己提出過修改建議,但一向在事業上順風順水的陳經理對自己的審美能力很有信心,她覺得在海報方面,自己比廣告公司更為了解市場和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但具體要做出什麼樣的效果,陳經理其實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每一次廣告公司把圖稿發過來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還不夠好。
關晴指著一張圖稿,“您看,這第一張海報,客服部根據您的要求,把嘜好味公司所有要求推廣的產品都放入其中,並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可是您覺得畫面太過雜亂,要求著重介紹幾款主打產品,我們就刪去了一些,可是您又覺得保留的產品不夠具有代表性,於是我們修改了第二稿……”
關晴一口氣將七張海報被否決的原因都說了出來,然後問對方,“是這樣嗎?”
陳經理反駁不出什麼,只能點頭。
關晴提議說,“我覺得之所以陳經理一直不滿意,關鍵還是在於找不到產品的定位,我做了個調味品市場的分析報告,我覺得在目前調味品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嘜好味應該做出適合自己經營策略的海報廣告,而不是盲目跟風,和別的調味品打大同小異的廣告。”
關晴開啟膝上型電腦,將當前幾款賣得比較火的調味品海報展示給陳經理看,最後建議說,選取一款嘜好味獨具特色的產品,在延續原有風格的基礎上,結合新產品的特點,創造出含有新標語和新亮點的一款海報。
陳經理翻閱了一下這份分析報告,對於資料的詳盡和觀點的中肯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自己經營的這個品牌多年來一直處於夾縫中求存的狀況,在營銷模式上也始終是在模仿大牌的風格,而廣告公司也沒有為自己做過任何定位,所以她始終是在跟著感覺走。
經過考慮後,陳經理最後決定,以嘜好味最近推出的一款火鍋底料為主打產品,製作一款以紅色為基調的宣傳海報,關晴又按照以前的海報為範本,和陳經理敲定了大致的佈局和風格,陳經理決定讓聲色公司再做一次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