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茁宮的事兒其實並不小,之所以能夠迄今沒引起注意,除了皇后刻意隱瞞外,主要就是扶陽郡兩位皇太后在這時候鬧了起來。
相比兩位太后娘娘,區區一屆采女自然是無足輕重。
別說鬧騰些了,就算這一批人都沒了,大不了再選一回就是。
左右皇帝如今膝下皇嗣眾多,天子自己年紀也還不大,又不是急三火四等著人進宮去綿延皇家子嗣。
所以顧箴吩咐了一句,負責的人沒外傳,其他人也沒太留意。
但是作為天子近侍,雁引還是有著關注的。
此刻聽了皇帝的話,也不必去打聽,就微微躬身,一五一十的給皇帝說來:
其實仔細論起來這事兒同天花那會兒,外臣給皇帝獻上的十名寒門良家子也有一定的關係。
大小徐氏之流出身寒微,但進宮的時機湊巧,正趕著六宮都被拘在後宮不便外出,上頭沒人節制,又見天子待人和藹,於是對宮闈生活有了極大的誤解,統共十個人,平起平坐的出身,卻也斗的有聲有色。
之後天花過了,後宮重開,后妃們稍微一打聽,對她們先有了壞印象,又趕著安妃需要發洩,於是這批人除了大徐氏母以子貴,被睦妃帶走後,其他人基本上都沒個好下場。
皇后有鑑於此,認為再納新人,還是正式受冊之前就調教、揀選好,免得再給宮裡添麻煩。
故此專門叮囑了負責採選的管事,在采女們還在秀茁宮的時候,就將規矩禮儀,尤其是宮廷一些不便宣之於口的默契,挨個點明。
免得趕明兒新人進來,不知天高地厚的,折損了自己不打緊,豈不是浪費了皇家的名額?
管事領了皇后之命,自然不敢怠慢。
這些新人所以受到了極嚴格的耳提面命,但是!
新人之中,雖然大部分還是出身寒門微戶沒有背景的女孩子,卻也有著后妃們塞進去的一部分人,這些人家世上並不出眾,但轉彎抹角的卻跟宮廷高位有著瓜葛。更遑論這一批,更有敏貴妃雲風篁的親眷在內。
對於這部分,哪怕管事也是客客氣氣的對待的。
畢竟其他人不說,敏貴妃是公認的不好惹。
這就造成了新人之間儘管名義上都是采女,平起平坐,實際上地位從開始就有了差距:管事都以禮相待的采女,跟需要看管事臉色的采女,怎麼可能地位相齊?
有些家裡叮囑過,比如謝氏江氏的女孩子,儘管頗以貴妃自傲,卻也不敢貿然做出對同伴頤指氣使的事情。
有些要麼沒叮囑,要麼叮囑了卻被不當回事,如此產生矛盾之後,少不得出現欺凌的情況。
其實歷來這種事情也不在少數,比如說伊杏恩那一批,類似的衝突肯定也是有的。只是被按住了沒驚動上頭,上頭也懶得為這麼些人費心力,於是不了了之。
可這一回趕著幾個同皇后還有德妃有著瓜葛的女孩子格外嬌縱跋扈,偏又碰見了兩個出身寒門背景清白然氣性特別大的女孩子。
雙方偶然發生爭執後,一度相持不下。
管事當然是偏袒前者,結果後者盛怒之下,其中一個投繯自盡,被救下來之後跟著吞金、投湖、撞牆……竟是鐵了心想死!
本來麼,一個毫無背景的女孩子,死了就死了。
管事的轉頭報個病逝上去,也沒人會計較。
可另外一個就厲害了,在前一個投繯後的次日,就煽動了絕大部分沒背景的女孩子一起圍攻管事要公道。
說是若不給個答覆出來,她們寧可全部自盡,也決計不會去做后妃們的墊腳石!
這下子管事的可是不敢鎮壓了!
畢竟淳嘉又不是傻的,他這次同意進新人,就是為了增加寒門派皇子的數目。
如果最後選出來基本上都跟后妃有著關係,卻沒幾個清清白白屬於寒門的妃嬪,后妃要麼出身高,要麼得寵,也還罷了,負責的管事少不得要被推出去承擔雷霆之怒!
管事的原本還想敷衍一二,但煽動寒門女孩子抱團的那一位極為敏銳,根本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嚴懲罪魁禍首。管事哪裡敢對皇后、德妃的人下手?沒辦法,只能添油加醋稟告給顧箴。
顧箴氣得要死,她出身高門,自己又深居宮闈,往新人裡摻自己人這種事情,當然不是她親自所為,而是孃家兄弟主持的。
皇后明白自己這批兄弟都沒什麼能力,不然顧氏也不會連外界都知道後繼無人。
卻也沒想到他們這般廢物,弄了這麼幾個丟人現眼的東西,還沒正式成為淳嘉的妃嬪呢,倒是先給她這正宮找上了麻煩!
尤其是在謝氏江氏的女孩子都沒惹事的前提下,顧氏這邊的人率先出事,更顯顧氏子弟的無能。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顧箴再怎麼捶胸頓足的罵兄弟,少不得還要善後。
這麼丟臉的事情,皇后是肯定不想叫人知道的,當時就吩咐了壓下去,不許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