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選取了胡蘿蔔、土豆、香菇、地毛菜、黑木耳、素油麵筋、豆皮等十幾道食材。
先將三張豆皮放入溫水中浸泡。
接著洗淨各類蔬菜,放置一旁備用。
用擀麵杖碾碎糯米,入鐵鍋炒至金黃,放置備用。
準備工作做好後,雲汐又用少量醬油、糖粉、黃酒、水澱粉調好醬汁。
從清水中取出泡發的豆皮,塗抹醬汁,壓一層豆皮,再塗醬汁。
如此反覆疊滿三張,打成卷,用棉線纏繞綁緊,上屜裡經大火蒸一刻時辰。
利用這段時間,雲汐取來胡蘿蔔、土豆分別切片,入熱水焯過。
香菇、口蘑、地毛菜、竹筍、金針菇、黑木耳和素油麵筋等十八道蔬菜切段,入油炒熟。
放適量醬油、薑末、白糖,起鍋碼盤,這便是佛堂裡常吃的“羅漢齋”。
取十八種蔬菜,寓意對寺廟中十八羅漢的敬重。
第二道素齋,是將杏鮑菇切厚片,十字刀發滾花邊後,拌麻油、醬油調味,再裹生澱粉下油炸至金黃。
另起油鍋,將炸過的鮑菇片和茭白絲、辣椒絲、青椒絲同炒,即為一道“茭白爆菇”。
這時灶上的竹屜裡滾出濃濃白煙,煙氣中泛著極其特別的香味,像是股子肉香,鮮醇肥美。
醬汁滷豆皮卷蒸好了。
可是,這並非是道真正的主菜,而是一種特別菜餚的主料。
揭開竹屜,雲汐手隔屜布從朦朧的煙氣中取出蒸得滾燙的瓷碟。
豆皮卷鼓得身形飽滿,在滿屜滾熱水蒸氣的強壓下吸足了醬汁的鮮香味,仿若一條肥厚油潤的肉龍盤在碟子中央,正所謂汁香四溢,足可代替五花肉,完全有以假亂真的效果。
雲汐提鼻向那豆皮卷嗅了嗅,陶醉的合攏眼簾,輕淺的笑渦染上兩片薄紅。
她即刻將豆皮卷外面的棉繩剪斷,持刀把豆皮卷斜切成段。
鐵鍋燒熱素油,投入豆皮段,接著有序撒菌湯、薑末、黃酒、白糖、醬油。
文火燜至湯汁收濃,微涼後碼入海碗,將炒熟的糯米覆蓋豆皮,上屜再蒸一刻時辰。
這道菜名為“神仙肉”,出自《珍撰琳琅錄》,是道以素豆皮代替五花肉的烹飪素齋,特別適合受戒的僧人食用。
別看這道素齋用料質樸無華,然在泡豆皮、調醬汁兩道工序上對廚子的烹飪功底最為考究。
首先,泡豆皮的水溫如果太涼,豆皮在泡發過程中就無法徹底脫去豆腥氣。
水溫如果太熱,豆皮又會在泡發的過程中,失去原本的韌性。
調醬汁的工序則更為講究,能否將豆卷烹出肉香,竅門全在醬汁的身上。
趁著“神仙肉”再次上屜蒸制著,雲汐取來新鮮的蓮藕,剮皮切成方丁,與青豆同過熱水焯過,投入油中煸炒,點糖、醋、鹽調味,上盤撒少量白芝麻,就是一道酸甜可口的“糖醋碧藕”。
至於羹湯,雲汐用的是白蘿蔔片和少量烏梅,加冰糖、青紅絲和桂花糖滷,製成生津開胃的砂鍋烏梅蘿蔔湯。
飯菜擺上桌,又開了壇蘋果酒,雲汐與華南赫在桌前對坐。
剛看到最中央的粉蒸肉時,華南赫容色驚錯,一個勁兒追問雲汐,她是怎麼將蒸粉的五花肉偷帶進寺廟的。
雲汐看著他那急切認真的模樣,不禁發笑。
接著老實交代說,那是她孃親著書裡提到的素齋。
華南赫半信半疑的品了好幾口,漸漸發覺到奧妙,繼而對雲汐的廚藝讚不絕口。
PS: 最近在填前幾卷提過的《珍撰琳琅錄》的美食大坑。著書中二十八道美食會在後面章節裡穿插敘述,直到正文完結。迄今為止,已放了十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