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墓獸的軀殼內發出熱量,畢竟它的體內有數顆靈石,擁有其他鎮墓獸數倍力量。它帶著三個大活人爬到地宮頂部,全靠四肢的利爪固定。這下秦北洋、小郡王、沃爾夫娜懸吊在半空中,彷彿三個人體吊燈。
流沙又漲上來,早晚會把地宮填滿,不剩一絲一毫縫隙。沃爾夫娜的臂力單薄,雙手與小臂搖晃,就快支撐不住了,即將墜落……
千鈞一髮關頭,秦北洋發現地宮頂上,隱隱閃出一片反光。九色的琉璃火球向這道光飛去,居然照出幾塊水晶,猶如一面多稜鏡。
小鎮墓獸拖著三個懸吊的人,一步步踩過天花板,艱難地對抗地心引力。
流沙再次埋到脖子。秦北洋一隻手抓著九色,一隻手抽出三尺唐刀,用力砍碎這些水晶。這座山的地質結構不會有水晶,必是造墓時安裝的,果然背後是個出口。
小郡王第一個爬出去,他抓緊沃爾夫娜的胳膊,將她也拖出來。秦北洋吃到兩口沙子,在窒息前逃出生天,最後一個才是九色。
兩男一女一獸,身上臉上頭髮上全是沙粒,倒地仰天喘息。呼吸古墓裡的空氣,對秦北洋來說就吃靈丹妙藥。沃爾夫娜的胳膊不住發抖,幾乎要抽筋起來。
第二道地宮。
再也沒有流沙,九色的琉璃火球閃過,才見到地宮牆壁上,刻滿了漢朝常見的畫像石。
秦北洋見過畫像石的拓片,多是描繪漢朝人的日常生活,從迎來送往到酒席宴飲、婚喪嫁娶、鐘鳴鼎食、飛禽走獸。也有歷史故事與神仙世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伏羲女媧、西王母、三足烏、九尾狐等等妖魔鬼怪……
但在李陵墓的畫像石上,卻描繪著截然不同的草原遊牧生活。大漠曠野,飛沙走石,萬馬奔騰。匈奴人的帳篷,彎弓射大雕的騎士,冰封的北海。石頭上還畫著個身著漢人服飾的老者,四周一群羊羔,標出名字“蘇武”。
蘇武牧羊?而這“北海”就是遙遠的貝加爾湖。秦北洋想起在冰封的湖面上,見到成千上萬凍死的殭屍,其中就有沃爾夫娜的兒子。
緊挨下一塊石板,刻畫穿著匈奴服飾的男子,旁邊標註“李陵”二字,就是這裡的墓主人。李陵與蘇武相聚飲酒,又在草原上依依惜別。這邊是“蘇李泣別”的典故。蘇武出使匈奴,在貝加爾湖邊放羊十九年不屈服,終於得到回家的機會,李陵安排酒宴送別蘇武——
“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
司馬遷的《史記》記下這段對話,便是名垂千秋的李陵《別歌》。
地宮裡的這塊畫像石,恐怕也是李陵生前的內心寫照,甚至可謂是自我辯護的告白。
秦北洋竟有幾分傷感,自己在俄國生活過,又在蒙古草原流浪,遠離故鄉多年,何嘗不是李陵的心情?
忽然,他發現頭頂有個盜洞,不曉得什麼年代形成的?讓人惴惴不安。
穿過畫像石博物館般的地宮,秦北洋無暇一一觀賞。
下一個墓室門,琉璃火球往裡照了照,發現了第三道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