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反覆折騰,鬧得荊忠火起,他怒衝衝對張開道:“張將軍,如此打仗忒是窩囊,就算前面有伏兵,我們也不懼!兩萬將士撒在戰場上,得多少賊人才能圍得住!本將軍認為立刻傳訊給楊溫、韓存保、李從吉,讓左右兩軍迅速向我軍靠攏,機動部隊迅速跟進。賊人若不包圍我軍則罷,若包圍我軍,其餘三萬人馬再來個反包圍,把他們夾在中間吃掉,看賊人還敢囂張!”
張開聽罷覺得有理,即刻派出快馬聯絡其餘部隊,同時加速追擊。
二人率軍追至一曠野平川,只見四千多騎兵列陣等待,官兵忙收住腳步。荊忠看到大怒道:“區區幾千人馬就敢蔑視我兩萬大軍,張將軍,你我各率一軍攻擊他側翼,其餘人馬全部攻擊其正面。下死命令,退後半步者,以投匪論處!”
二人依計攻擊,卻見梁山泊騎兵轉頭就跑。荊忠和張開也不管伏兵會從哪裡冒出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全力追擊。
追到一山前,二人有了疑惑,下令停止追擊。只見山後隱隱約約的看到塵土飛揚,山上樹林裡可以見到沒有被隱藏住的旗幟,梁山泊的騎兵也不跑了,他們在半山道上靜候。這說明他們不怕追擊了,很明顯山後和樹林中都有伏兵。
這下可讓他倆難受了,前面明顯是個坑,肯定不會跳下去的,但如果下令撤退的話,隊伍就有可能亂,賊人騎兵隨後追擊,隊伍必將潰敗,有可能還會把援助的隊伍也衝散。如果結果是那樣的結果,他們就和王文德一個下場。
荊忠比張開果斷,他下令步兵列陣,騎兵護住兩翼,賊人若攻擊,就死命防禦待援。同時他火速派人向高俅求救:前鋒部隊死死咬住賊人主力,太尉速發兵,一舉消滅賊寇主力。
左路的楊溫碰到了小股賊人阻擊,梁山泊兵士幾乎是一擊既潰,楊溫帶兵疾進,幾乎追著屁股到一山前。他正要繼續追逐,卻得到前鋒隊伍碰到大批賊人,要求左軍靠攏援助。楊溫二話沒說,立即下令停止追擊,轉道向前軍靠攏。
眼看著官兵就要進入伏擊點,誰知他們竟然嗅到危險的味道,要改道。怎麼能讓到嘴的肥肉溜掉,這兒可是埋伏了梁山泊三個師的隊伍,目的就是為了迅速消滅左路的這個萬人隊。
指揮作戰的呂方果斷下令主動出擊,兩個騎兵師分兩路出擊,一路迎頭痛擊,一路攔腰截斷,步兵師隨後加入戰團,消滅分割成塊的官兵。全部隊伍參加戰鬥,不留機動隊伍,務求速戰速決。
楊溫的噩運到了,他一面組織有效的抵抗,一面向中軍求救,他遇到了賊人主力,要求增援。
韓存保暴跳如雷,他對前來催促迅速向前鋒軍靠攏的信使道:“待本將軍將這一撮賊寇追上殺光,立刻轉道急速前去!”說完不顧信使的反覆懇請,率軍追趕一隊梁山泊戰士。
十節度使中韓存保打仗最勇猛,身先士卒,不顧自己性命。但比他勇猛更著名的是他如雷霆的脾氣,他就是個火藥桶,不能見絲毫火光,一點就炸,私下裡人稱“猛雷公”。今天他被梁山泊的一小隊人馬襲擾的火冒三丈,腦中混沌,心裡只有一個念想,追上去用刀槍洩憤,哪裡還管什麼埋伏,什麼戰局,什麼軍令。
雷公一怒,死活不顧。
韓存保如願以償的追到了梁山泊的埋伏圈中,於是三個師的伏兵從各個方向衝向了官兵。韓存保見中埋伏,才明白衝動果然是魔鬼,除火速向高俅求救外,只能憑自己的勇猛死命拼殺。
高俅被弄得暈頭轉向,怎麼前軍、左軍、右軍都遇到的是賊寇的主力,難道賊人處處主力不成?
先是左軍楊溫求援,他們遇到賊人主力。高俅大喜,他怕的是賊人龜縮水窪不出,讓十幾萬大軍如狗咬刺蝟無從下口。只要賊人主力出現,十幾萬大軍握成一隻硬拳,可一仗分出勝負。他急命李從吉和黨世英各率一萬軍士,火速前去救援,並令不計兵士生死,一定要牢牢拖住賊人主力,直到他率大軍前去。
不到一盞茶功夫,高俅又得到右軍韓存保的求援,他也遇到賊寇主力。鬱悶!賊寇主力到底在左在右?戰場瞬息萬變,不容他考慮更多,分兵兩萬去救援,自己還是按原定計劃去左路尋賊人主力決戰。
然而剛剛準備起步,前鋒隊伍又報來訊息,他們碰到的才是賊人的主力。高俅頓時有一種大白天到處都是星星的感覺,自己到底走那個方向才是正途?
此時,高俅的幕僚中走出一人道:“太尉,兵法雲:‘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賊人在左右兩邊都搞出大動作,但對前鋒的兩萬人馬還沒有發出任何攻擊,為何?這正是賊人在玩障眼法,使我們誤認為他主力在左右兩邊,把大軍引開,其主力再一舉吃了我前鋒部隊。一群無知草寇還敢在太尉面前玩兵法,真是在關羽面前耍大刀,在魯班門前耍斧子,不自量力。葉春斷定賊人主力在前,而非左右,太尉若避虛擊實,率大軍救援前鋒,必定能與賊人主力決戰!一戰可定乾坤!”
高俅動心了,但還有些猶豫。葉春又道:“太尉,我軍左右各有三萬人馬與賊人周旋,想想賊人能分出多少人馬才能擊敗我軍兩翼,一個彈丸之地總共能有多少兵馬,故我們兩翼堅固無比,太尉可安然和賊人主力決戰。就算和賊人膠著,我們也有必勝的把握,太尉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奇兵!”
這句話真正打動了高俅。是呀!只要賊人騰不出手救援山寨,水軍奇襲成功,賊人必敗無疑。他毫無遲疑,揮軍急速前奔。
就在高俅躑躅不決的時候,他的奇兵出動了,劉夢龍和黨世雄在隱蔽處入水,率領水軍悄悄的駛進梁山泊,欲以偷偷在山寨心窩裡捅一刀。88
來濟州前,高俅讓親信牛邦喜沿途徵得漁船一千五百餘隻,這次也派上用途。不過漁船大小不一,和戰船截然不同,用於水戰就有些不倫不類。這可難不住劉夢龍,他讓每三隻一排釘住,上用板鋪,船尾用鐵環鎖定,就形成一隻大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