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又名筐山,別稱南武當;位於湖北宜昌境內,乃巴蜀邑中長江兩岸第一大宗教奇山。山勢雄奇,暮雲祥照,深崖瀾澗隨處可見。早在南北朝梁武帝期間就有佛宗道祖來此講經開教傳道。李白曾在此詠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家鄉的一切還是老樣子。這次回鄉時間充裕,我決定去梁山拜山問道。
梁山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佛道兩教共居山。山腰為大乘菩薩佛觀音禪寺,山巔為玄嶽三清金頂道觀。
季夏,山野嵐風陣陣。一條幽靜的青石板路從林蔭深處伸出又蜿蜒從林蔭深處隱沒,絕處生景如幻如真。放眼望去,雲山霧繞人,泉淙碧草生。
半山之腰,一瓦青簷露出尖尖一角。
觀音禪寺三重大殿。大雄寶殿、十二禪房、還有廟旁“崇善學堂”。其間石刻、木雕、壁畫、塑像琳琅滿目十分壯觀。兩旁深澗山谷,凌虛蹬雲、潮音繚繞。傍山閣樓依勢而建層層疊嶂;青石板路穿過大雄寶殿,繞過佛祖雕像以近乎直角的臺階從後廊凌空而躍直通山頂。
寶殿裡的菩薩佛像**肅穆,面目慈祥;配著檀香陣陣的大堂,青煙寮繞,檀香四溢,很有種仙韻湧動的韻味。即使那些沒有向佛祖傾訴念頭的遊客,瞧這靜森的寺井,心境也會有些惴惴,禁不自虔誠磕首拜跪。
時至響午,我一路拔枝弄柳漫遊至此,環視四周,滿簷壁畫的側廊清風微拂,不見人影,也不聞得禪誦聲。只有大殿中央一支細小輕香寮寮生煙。
手中無香燭,四處也沒有囤放香火的地方,我悄身走到大殿佛祖塑像處,站在佛像前一時有些無措。
“施主不必著急,你沒有什麼所求,就不用燒香喚醒佛祖,無慾無求無須拜佛,這也是對佛祖的一種尊敬”。一襲青衣圭帽,本土鄉音夾著禪語,一位老僧尼從側房跨坎而出。僧尼婆婆目清齒白,淨面素衣,眉紋深鎖,神情雍恬;有種出塵脫俗的氣質。雖看不出年歲道行,但輕言細語間給人一種心神安詳的感覺。彷彿母親的諄諄教導在耳邊娓娓迴響。
她手持合十佛禮道,“而且我們這裡不賣香燭,只要堂香還在燃燒,你只管拜叩就是,如果真的心有所求,可等佔籤卜卦啟稟佛祖算下時辰運勢是否合適再做定奪”。
“啊,還有不售香火的寺廟?”我楞了一下,忙不迭的跪下,給觀音菩薩像恭敬的叩了三個響頭,念道:“今日弟子游山路過,無心打擾,請佛祖恕罪”,然後鄭重作了個揖,起身對著微笑的老婆婆又深深地鞠了個躬。
香火錢一直是中國寺廟收入的主要來源,過佛門而不入是拜山之大忌。香火錢越多,香柱越大彷彿心越誠一直是中國大眾的樸素念頭。然而這座觀音禪寺卻是世俗罕有的不售門票不售香火的佛寺。
梁山上山有前後兩條路,前山青石板小路,方便遊客直線攀山步行,後山一道三米寬左右的盤山水泥路,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欣賞漫山風景繞行到半山腰,然後再到觀音禪寺前青石板路匯合登頂。
停車場轉角匯合處有顆大樹,樹幹雄奇繁茂,枝節廣覆錯綜,乃寺中奇景之一。
忽然,一道孩童的呼救聲忽隱忽現,中間夾著拉扯和斥喝聲。細耳一聽,好像在後山的山路上。這個聲音好像就傳自山後那個停車場匯合處附近。
告辭老婆婆,我連忙朝大樹方向奔去,想察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力之所及就去幫一把。
小心穿到大樹背後,還沒來得及看清形式,忽然腳下一滑,盤根錯節的樹根把我絆倒掉到了樹洞裡。隱隱覺得身下有些柔軟,定睛一看一個渾身汙漬,滿臉黃泥的十七八歲的男孩正驚恐地看著我,眼角的淚痕和嘴邊的淤青看起來分外“楚楚動人”。
小孩正想喊叫,我趕緊一把捂住對方的嘴,然後給了一個鎮定的眼神,他疑惑之際,頭頂傳來兩個說話的聲音。
“不對啊,那小子跑哪了呢,我剛看他跑下車轉到這兒就不見了”,應該跑不了太遠,一個尖細嗓音的人輕聲嘀咕。
“你這個呆子,連個小孩都看不住,還能幹成什麼事,難怪在公司被人欺負,趕緊去廟那邊找找,要是找不到咱倆都得完蛋”。另一個粗狂聲音罵到。
“嗯嗯,李總別生氣,我現在就去寺院那邊看看,您在這下山路口周圍等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