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葉震這朝,更是不願意多提及。
一個說不好,可能前面所有付出都竹籃打水一場空。
葉慶不知道老太太想幹什麼。
琢磨了好一會兒,這才與董太后對視回道:
“曾祖母,孫兒覺得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有國才有家,無國則無家,家也好國也好,只要能讓大周興盛能無比強大,又何必在呼外界的評判。
大周若強,董家必強,家與國乃是緊密相關,董氏若想成天下真正的望族大氏,拘泥於九郡之地也不過是坐井觀天。
唯與國同休,與國同榮,輔國出關,一統東方,國疆所至,董氏子弟所在,那時董家方是董家,在回頭來議此事,我想定會精彩,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絲!
葉慶的話無疑是一計振耳發聵的良言!
讓董太后震驚。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有國才有家。
大周強,董氏才能強。
強在大周不算什麼,讓大周走出函谷關,一統諸國,與帝國一起走向遠方。
國有多大,董氏就能走多遠。
到時開枝散葉,家與國又有何不同。
格局與眼光,決定了風景與高度。
這真是一個十四歲孩子說出的話。
他究竟見過怎麼樣的風影,才能這番氣度。
“慶兒所言極盡精彩,你曾祖母還從未聽人說過這番。”董太后收拾了一下神情,恢復到常態,平靜的又問:
“那慶兒覺得,大周如何才能真正強大,如何才能走出關東,改變東方格局。”
又問這麼敏感的問題。
要不是知道董太后從不插手政事,葉慶就該多想了。
又想了想,葉慶這才小心的回道:“簡單,民眾的意志要服從統一於帝國的意志,帝國的意志要服從統一於君王的意志;
攘外必先安內,內不安,則外擾不斷!”
回答得很含糊,但也很具體。
意思含糊,態度明朗。
歸到一個字,就是集權!
董太后到底是在深宮待了如此多年的老太后了。
大風大浪見過無數。
吃過的鹽比別人吃過的米還多。
此刻也是波瀾起伏,心緒湧動。
想得多了,不免有些乏累,揉了揉太陽穴,董太后揮揮手道:“人老了,不中用了,說點事,聊會天就犯困了,還是你們年輕人好,可以活蹦亂跳,去吧,去梅園跟你的小侍女情蜜蜜去,否則她該等不及了。”
莫名其妙就結束了。
難道難才的話過於刺激了。
葉慶沒有多問,站起來躬身揖禮。
等葉慶要退出大廳轉身之際,董太后又道:“今日的話,莫在對其它人說,哪怕是你的父皇也不要。
有空常來看看哀家,沒空就讓歡歡過來,那丫頭我看著挺好,在景泰宮沒有人能欺負她,出宮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