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何為“演義”?
網上說,是小說體裁之一。
“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
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
可見,“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
近代認為“演義”與“演繹”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後來成為一種體裁,現在說成是“章回小說”,專有這麼一本雜誌,就叫《章回小說》。
…… ……
灑家覺得,生活在元末明初、很瞭解三國的羅貫中才知曉“演義”為何物。
他是透過三國的故事,“演”的君子之“義”。因為,三國中不“義”之人太多了,幾近蔚成風氣。
臣不忠君,子不孝父,奴不惜主,屬下叛變長官,朋友之間相互背棄,比比皆是。
羅貫中就是想透過對“義”君子的高揚,鞭撻“不義”的小人。因此,開篇第一章,他就寫“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接下去,他寫了許多義薄雲天的人物。
這些人裡,就包括趙雲,趙子龍。
…… ……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zà
)的隊伍。
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
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yè)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
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受常山郡(時為常山王國,建安張山版趙雲,十一年改為郡治)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
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就是以趙雲為奇,和趙雲深入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