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現在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漢軍深入草原,追擊匈奴,這大草原上根本不見一座城池,連如錫林郭勒這樣的重鎮也不過是一片帳篷,匈奴人也向來不事城營,所以漢軍早已將攻城重具扔在了東胡之地。因為沒有人傻到帶著笨重無用的攻城車在大草原上行進。
然而,現在在眾人眼前,赫然就出現了一座城池!
從城磚的成色看,這城只怕築的並不久,也不過是三五年的事,看來方鎮海給衛長風的地圖只怕比這個時間要畫的早,所以圖上居然沒有標出這裡是一座城池。
現在,這座小城成了漢軍的大麻煩。
漢軍中連雲梯都沒有攜帶幾架,如何攻城?難道在城下疊羅漢往上爬?
衛長風皺著眉毛看著這城,見城上人影晃動,顯然匈奴人在此防守著,而且看城上的人數就知,城中防守的人不少。他搖了搖頭,對白起說道:“咱們繞一下城吧。”
這是攻城前的必須功課,除非是因特別原因無法做到,否則攻城前應當首先繞城一圈,檢視整個城池的情形,以便決定如何行動。
不但衛長風和白起,連幾個臨時定遠將軍也一起跟著繞城。要攻城顯然不是衛長風親自爬城,幾個手下也必須心中有個概念才行。
這一圈繞下來,眾將的臉色隨著行程在變化。
剛開始繞時,一個個愁眉不展;繞了一半,一個個若有所思,待繞到一圈下來,已經個個喜動顏色。
眾人回了原位,相互看著,終於,好幾個聲音一起叫了起來:“圍困,不必攻!”
沒錯。
這個辦法是最好的辦法了。
匈奴人也許能夠抓到漢人百姓幫他們築城,但卻無法抓到漢人的經驗幫他們將城池經營的合理。要知道這種經驗,是漢人數百年裡以無數血肉積累起來的,在無數次的或成功或失敗的嘗試中,漢人摸索到了攻城的辦法,也找到了如何合理設定城池的辦法。這種經驗,是匈奴人無法學到的。
這座城不但又小又不堅固,而且有一個大問題:城內沒有**的水源!
別看大草原上草場處處,人是沒辦法用吃草的方式解渴的,地面以下雖然溼潤,但大草原的特點是沒有豐富的地下暗流,只有慢慢滲出的地下水。
這種地下水不能說不夠人飲用,但其滲透的速度很慢,一丈深的井,一夜下來也只能有大半井的水,要想靠著這種井口解決一小批人的生計倒也沒問題,但要解決大批人的長期需求,卻是沒可能。
漢軍在草原上行軍,幾乎每天在不同的地方宿營,所以每次挑水源豐富處挖上一批井,地下水滲一晚就夠用,次日也就換地方了,就算不換地方宿營,也可在地下水滲的差不多時換個地方挖井,所以並沒有缺水之憂。
然而,現在匈奴人收縮在城裡,從四面城牆的人數看,這彈丸小城的防守士卒只怕有上萬人,甚至二三萬人,如此巨大的人數,日用水量極大,漢軍如果四面圍定,他們又不能出城挖井,就算把城內都挖成井,只怕也不夠長久使用。何況一塊地面挖到一定程度,四周的水已乾,就算在這裡再多挖井也無濟於事了。
匈奴人的飲用水,明顯的來自於城外的一條小溪,這小溪雖然不大,但供城內人日常使用還是夠的,問題是,水自城外而來,漢軍圍了城,難道不會截斷水源?
所以,這個城不用攻。
只要圍得數日,城內絕水,匈奴人就只能投降。就算水不絕,如此小城聚集這樣多的軍力,食品也是大問題。無論是匈奴人還是匈奴人的戰馬,都沒辦法長期支援。
這一回,匈奴人犯了大錯了。這叫以已之短攻敵之長。
漢人守城,動不動守上幾個月一年,甚至有守得三五年的,那是有各種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匈奴人要想模仿漢人在此守城,如果有充分的準備也就罷了,但現在這明顯是因不敵漢軍,又不肯放棄這個據點,所以將這個以前建的舊城臨時加固下,試圖阻止漢軍。
這種臨時性手段,怎麼能擋得住漢軍?他們只考慮到了漢軍不會攜帶攻城之具,卻忘記了自己根本不會守城!
衛長風看著那城,對眾將笑道:“好吧,這一回我們要好好休息一下了,坐看匈奴人坐而待斃。”
眾將鬨然叫好,一時間七嘴八舌,紛紛討論這幾天都做些什麼,看起來好象真的是放了個大假,要好好放鬆一下一樣。
這也難怪眾將輕鬆。這城內頂天也就放上三萬人,漢軍十萬,如果圍城築防,加上神機營的防守利器神機車,便攜的利器連弩,再加上輕三萬騎兵和一萬重騎兵,匈奴人是守也守不得,攻也攻不了,只能坐而待斃。
更何況,由於此城的特點,城內守軍越多,水和食品消耗就越快,就越守不得,但如守軍人數少,卻又守不住。
這是一個無解的局面。
“斷了他們的水源,四面圍城。”衛長風下令。
眾將鬨然答應著,一時間忙成一團。小半天的時間,漢軍已經將這小城蘇尼特四面圍定,重重設柵,挖上壕溝防敵出擊,還有什麼滾刺、絆馬索,加上神機車一字排開,營柵上每隔一段就設一個火把插口,以便晚上照明。十萬漢軍,兵分三隊,第一、二隊各四萬人,第三隊則是神機營和後備軍二萬。第三隊自然是以備萬一用,第一二隊則騎兵步兵各半,輪流防守警戒,每隊各當值兩天,第一隊當值,第二隊休息,第二隊當值,第一隊休息,反正蘇尼特城內的匈奴軍極限不過三萬,在城外重重防守之下,也無法輕鬆突破漢軍防線,以四萬人防守,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