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方鎮海問到“對這一戰各位有何看法”時,所有的目光再次齊刷刷望向衛長風。
衛長風感覺著周身的不自在。
這是幹嘛?我一個人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好不好,各位將軍,你們的看法你們自己說啊,別就指著我。。。。。。
“衛牙將,你倒是說話啊!”馬勇催促著。
衛長風只能苦笑。
得,看來他是專職出計策的。沒辦法,誰讓他此前就有那麼多的計謀呢?而且這一回,他還真是準備充分。這幾天在木筏上閒著無事,他已經將東胡軍的種種作戰計劃考慮了個遍,而且也認真思考了對策,不但想明白了,而且還畫了一張圖。
也是因為這一戰要同時應付東豐、西豐和遼源三座城池,也是因為他這一回有充分的時間,所以這一回他的計策實在是夠複雜。有多複雜?複雜的馬勇都得索要紙筆,將衛長風的計策一條條的寫下來,然後才能按順序去做。
沒有人有異議,也沒有人有疑問。其實衛長風明明的看到有幾個將領想問什麼,但最終沒有張嘴。不但沒有人有疑問,方將軍反而做了個戰前動員:“東胡軍此前連連戰損,此番動員七萬人在此防守,已是他們能夠動員的極限,此戰的意義極為重大,成,則收復三分被東胡所佔國土,東胡將再也無力動員起大軍,敗,則東胡必將有東山再起的時機。所以,各位要盡心盡力,按衛牙將的計策行事!”
衛長風感覺著肩上的擔子重過泰山。
按方將軍,也是眾將的想法,只要按他的計策行事就一定能勝,所以要勝就必須按他的計策行事。可是,萬一要敗了呢?萬一他的計策不成呢?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一個人身上,這種壓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何況衛長風是人不是神,他怎麼能保證他的計策一定可行?又怎麼保證按計行事一定能勝?
他決定找機會和方將軍好好談一談。至少,別象現在這樣子,他可承受不起整個國家的希望這個重擔。
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因為各位將領已經匆匆領命而去,按衛長風的計策去佈置了。
三日後,定更時分,西豐,東胡大帳內。格路正在發愁。
他很後悔自己一時衝動。此前他為了堵別人的嘴,不讓人背後嘲笑他“運籌帷幄,決‘敗’千里”,將莫吾爾提升為了萬夫長,前些日子又特別將莫吾爾任命為東豐統帥,以示他格路並不認為戰敗了就是恥辱,而且也不認為阿格的手下都不忠於國王,但現在他卻後悔了。
因為莫吾爾真的不好管理。
他要求莫吾爾退入城中,拒城而守,莫吾爾卻一再反對,說什麼東胡的長處是騎兵而不是守城,問題是此前一再發揚這個長處,不也一樣一敗再敗?這一回格路決心守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守好了城,不再讓漢軍能往前進一步就是勝利。但莫吾爾卻直到他發了火,下令要是再不按他的要求做就以叛亂論處才不情不願的退入了城內。
他本以為總算是解決了問題,但就在方才,莫吾爾派人專門送來公文,請求集合東豐、西豐、遼源三地的全部軍力,空城而出,與漢軍決一死戰,聲稱以七萬騎兵對十萬步兵,完全可以有勝算。
好吧,格路此前也的確這麼相信過。
但是,此前的數戰,哪一回不是如此的“有勝算”?卻又有哪一回不是大敗而回?他的手裡現在只有這七萬人了,這已經是連王城的守衛部隊都調集來的結果,一旦有個閃失,整個東胡都將萬劫不復。他怎麼敢再隨便冒險?所以這一回,他是決心來個烏龜不出頭,死守到底。反正是你漢人要攻擊我們,我們現在守得住這裡也就是勝了。
然而,該如何說服莫吾爾?或者乾脆撤了莫吾爾?只是此前他已經以提升莫吾爾來安撫部下,現在再撤了莫吾爾,卻讓部下怎麼看?
他嘆了口氣,拿起筆,想了好久,才在莫吾爾的公文上批了一句話:“守則勝,攻則危,寧守勝而不臨危。”
“來人!”他叫道,打算叫人將公文送給莫吾爾。
一個傳令兵應聲直闖進來,撲到格路面前。
“你幹什麼?!”格路有些生氣,“懂不懂禮貌?”
傳令兵卻沒有回答關於禮貌的問題,而是大叫起來:“稟大賢王,漢軍已到城下!”
格路一驚,這才意識到原來這傳令兵不是應召來送公文的,是來報急的!
“吹角!”他立刻發令,“全軍上城防守!”
(二)
夜色下,漢軍已經抵近西豐城下。無數火把晃動著,照的城池直如白晝一般。十個萬人隊的大旗在城下排列的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