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聖李慕白,最後御劍飛昇,世人耳聞多於目見。自此以後,李家世代隱居南越武夷山,並且再無絕世高手出世,御劍而行和無雙劍氣都成為了神話一般的存在。
直到李重光這孩子靈童般降世。
李重光出生的時候,倒也沒有傳說中的霞光瑞彩那些種種異象,只是這娃娃的哭聲比一般的孩子更響亮一些。
原本父母都想著這孩子能好好讀書,將來入仕為官,或者經商行賈都可。不圖他重振門楣,至少能亂世求安就好,至於重光這個名字,據他爺爺說,這孩子註定是要來重新光耀劍聖之威的。
眾人只當是老人的玩笑,卻沒想到這孩子三、四歲,就開始讀書識字,異乎尋常的靈性便顯現了出來。
一般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時,大概還是和泥巴,扔石子,或者跟在大孩子屁股後面當嘍囉的年齡,可是李重光卻偏偏喜歡獨處,並且對李慕白留下的那些晦澀難懂的心法尤為痴迷。
到了五歲的時候,重光不僅識字三千,而且已經鮮有和周圍人玩耍的心情。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當年據說是李慕白悟劍得道的九曲溪處獨自參悟那些李家傳下來的無雙劍氣心法。
“意走太虛,劍行九重,無雙無鋒,方斬紅龍……”
試想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背山面水,整日整日的靜坐無語,唯有亂風撫動衣角時,才讓人察覺那不是一尊雕塑,常人眼中這明明就是入魔。
母親自然心疼重光,起初總是想方設法阻止他去冥想,逼他按時回家,可是終究還是拗不過這個固執的孩子。到最後,愛子心切的李母只好親自拎著食盒,一日三餐的送到重光面前,不想這孩子餓著。
重光悟道的地方是一處突出懸崖的平整石臺,平臺下面就是九曲十八彎的九曲溪,登上石臺只有一條荊棘叢生的彎曲小徑。母子二人擰起脾氣來,母親也不聽兒子的勸阻,堅持一日三餐的攀山越嶺送飯食來,常常被荊棘刺得遍體鱗傷。
重光卻越來越痴迷於悟道悟劍,冥冥中似乎感覺到劍聖留在九曲溪的那一縷劍魂,在等著和自己相見,可是這感覺越是強烈,那種豎立在他們之間的屏障就越是堅不可摧。
數百年間無人能夠參透的心法,不是一句天賦異稟就可以參透的,太虛幻境是否真的存在,九重天是否與這個人世間相連,無雙劍氣到底是什麼樣的,那條傳說中的異獸紅龍又是否真的出現過,這些問題常常令李重光的心情無法平靜。
從五歲到十歲,一個孩子,不問寒暑,始終打座在那塊石臺上,他的母親,一個嬌小的婦人身影也始終堅持在山路上穿梭。
終於,一天傍晚,母親再次坐在一旁,默默看著重光把食物吃完,準備轉身離開時,重光突然喊住了母親,“感謝母親這些年來的辛勞。”
像一貫的語氣一樣平靜,但這有些突然的感謝還是讓李母感到一絲不同尋常,她不禁停下腳步,扭頭看了看這個少言寡語的兒子,“重光,你這是怎麼了?”
“母親,我想讓你看一件東西。”
李母更加好奇,這孩子一向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今天怎麼不僅主動和自己交流起來,似乎還有一絲激動溢於言表。
“這是祖上傳下來的流雲。”
說著,李重光把一直跟在他身邊的那把古劍抽了出來。劍鞘顯然歷盡滄桑之感,不僅有了斑斑鏽跡,連掛鉤處的牛筋都磨得黝黑鋥亮。但是寶劍一旦出鞘,雙刃上的殺意頓時寒氣逼人,讓不懂劍術的李母禁不住打了個寒顫。
流雲雖然削鐵如泥,但是畢竟身長不足三尺,比一般的寶劍還要短上不少。
“我在上面一直都感受到先祖的存在。”李重光面朝李母,卻又像是自言自語。
“先祖說重劍無鋒,長劍無疆……其實我一直都想找到無鋒無疆的這把寶劍。”兒子話讓母親無法理解,但是她卻是他此刻唯一的聽眾,而且也是最虔誠的聽眾。
“母親,我想我找到這把劍了。”
最後這句話雖然讓李母依舊有些不明就裡,但是卻心中莫名的一顫,“光兒,你說什麼?你找到什麼了?”
“我找到無雙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