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續三 (第1/4頁)

龍虎宗:道教派別,系五斗米道(天師道)發展到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的稱謂。

實即五斗米道、天師派的延續。以張陵後嗣遷居龍虎山建教為標誌。但時間尚難考定。

《漢天師世家》、《元史?釋老傳》等謂張魯第四子張盛於三國或西晉永嘉間去龍虎山建教。

此說疑點甚多難以置信。據史籍考察,張魯降曹後,其子皆封列侯,但無張盛之名。

《茅山志》卷十五載有南北朝時張陵幾個子孫之名,有九世孫一人,十世孫七人,其中二人署籍蜀郡。

梁簡文帝撰《招真館碑》,記張陵第十二代孫張道裕在天監二年(503)來虞山建招真館,修道十餘年,地點在江蘇常熟。

《受籙次第法信儀》收《天師治儀》,為張陵第十三工孫梁武陵王參軍張辨所撰。

凡此,未有一人居龍虎山。據現存資料,大約在晚唐時,張陵子孫始入居龍虎山。

《龍虎山志》卷二

“上清宮”條雲:該宮原本為

“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籙壇,唐會昌(841—846)中賜額真仙觀。”卷六《張諶傳》:“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籙壇,額曰真仙觀。”所云第四代天師(張盛)所建傳籙壇,不可信,二十代張諶受命建傳籙壇,似近事實。

五代時南唐皇帝李璟在龍虎山敕建張天師廟,時人陳喬為撰《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碑立於南唐保大八年(950),碑中提到的是張陵第三十一代孫張秉一。

此後《漢天師世家》所列各代天師,始有史籍可資佐證。據此,張陵後嗣入居江西龍虎山建教,大約始於晚唐。

此時即為龍虎宗始建的大約年代。另有一說認為張魯之弟張衛有子名張盛,不降曹氏,獨自攜妻去江西龍虎山修道,但史料亦不足。

至宋代,龍虎宗獲得皇室支援,每代首領(即每代張陵嗣孫)皆被賜號為

“先生”。如二十四代張正隨,賜號

“真靜先生”,二十五代張乾曜,賜號

“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張嗣宗,賜號

“虛白先生”等,其教派獲得大發展,龍虎宗之名遂著稱於世,與茅山、閣皂山並稱

“三山符籙”或

“符籙三宗”。紹聖四年(1097),宋哲宗

“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籙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江軍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茅山志》卷一一)入元,龍虎宗受到更大的支援。

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見張陵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次年,敕封其為第三十六代天師,即正式以官方名義承認張陵子孫的

“天師”稱號;又命其主領江南道教。此後龍虎宗每代首領皆如此制,得到皇帝所給的天師封號和管理江南道教的職權。

從而使歷代天師的政治地位躍居其他符籙派首領之上,龍虎宗的發展也較其他符籙派為大。

這樣,天師和他領導的龍虎宗漸漸成為江南諸符籙的中心。元代中後期,以它為中心集合江南諸符籙派為一體而組成符籙大派正一道。

此後,龍虎宗進入另一發展時期。正乙派: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龍虎山道士婁近垣開啟,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

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二《官府》條:龍虎山向分紫微、虛靖、靈陽三派,

“其師長之稱,實同一脈,但無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難考。因定四十字。從今至後,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許‘辰‘字輩再續四十字,完而復續,以此例垂於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為:“近遠資元運,久長保巨淳。道唯誠可寶,德用信為珍。秉敬宏丹籙,葆真啟世人。鴻圖贊景祚,聖澤振昌辰。”婁近垣以其名之

“近”字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開啟。據清顧沅《玄妙觀志》可略知其傳代情況。

該志卷三載:惠遠謨(1697—1771)字虛中,號澹峰。五六歲讀書,過目成誦。

稍長,其家送之入玄妙觀,受業於潘元珪(號梧庵)。時主席胡云庵為延師講學,乃博覽儒書,尤潛心道藏。

年三十,授道紀司,雍正九年(1731),主龍虎山玉華院事。後二年(1733),京師光明殿成,被選充焚修。

最新小說: 我,霸總,又被坑了! 追劇覺醒超能力 快穿之女配又中毒了 他,臥底二十年,卻被全員審判無惡不作? 征戰樂園:從宇智波滅族之夜開始 快穿之人渣男主狠狠虐 諸天私人夢遊 八零小作精,換嫁大院就躺贏! 我窮得只剩下錢 末世異能互換,我撿漏空間囤貨躺贏 從校園開始末日基建 灌籃之青峰大輝模板 穿越之命令與征服 教育的追夢人 全能仙醫 丈夫兼祧兩房!重生後我帶崽嫁冷麵軍少 止疼 星河為禮 重生之預知神豪的科技之路 快穿系統:全能女神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