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楊袞站起來要走的樣子,李廷儒連忙攔著他,說道:“楊將軍,切莫如此衝動。【風雲閱讀網.】依下官看,神武皇帝這麼做,也是有苦衷的。對將軍也好,對貴國也好,想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惡意。”
“哦?李大人,這話又是怎麼說?”楊袞虛心請教道。
見自己只是站起來剛伸出手,可楊袞卻又自己坐了回去。李廷儒不禁失笑,這個楊袞還真不是什麼好鳥。剛才他那一番做作,十成十是想逼自己表態說下文。
李廷儒道:“楊將軍,以下官看。神武皇帝這麼做,不僅不是想陷害將軍,反而是想依靠將軍啊。四國已經去了兩國,如果您在撤退了,單單依靠河東那點軍力,小打小鬧還行,要飲馬黃河,無疑是痴人說夢。”
“哼,李大人,這還不是劉崇老兒想利用我嗎?”
“這一點,神武皇帝卻是想差了。他太關心,反倒做了錯事。如果劉崇能夠和將軍開誠佈公,哪怕形勢再惡劣一些,想必將軍也不會棄之不顧啊。因此,將軍生氣也是正常的。”李廷儒笑著解釋道。
楊袞點頭附和道:“就是嘛,這個劉崇太不是個東西了李大人你說,咱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啊?”
見楊袞話頭裡死死扣著自己,李廷儒心中不禁一陣冷笑,這楊袞是個聰明人,沒有契丹皇帝的命令,不到萬分險惡的情況,他不招呼就跑了,到時候,就算劉崇兵敗了,契丹皇帝追究下來,他楊袞也跑不了。說白了,別看楊袞吵吵鬧鬧的,不到萬不得已,楊袞不會逃跑的。再說了,契丹人對大周心有餘悸,那是不假,不過,作為老對手,你說契丹人就怕了偽周,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契丹人元氣未復,不願意惹大周是有的,可是,真正到了戰場,契丹卻也不畏懼周兵。
李廷儒也惱怒,他笑著說道:“楊將軍,那下官就先將目前周軍的行動,向你解說一二。據可靠的訊息,這一次偽周是郭榮御駕親征,不過他從汴京只帶了1萬人馬,其餘的部隊,從大名府即鄴城調集了三萬人馬,從衛州今汲縣、相州今安陽、邢州今邢臺各調集兩萬人馬。總共10萬大軍,今天就在晉城會和完畢。”
楊袞臉色多變,說不出來是喜是怒,是憂是樂。他沉思了半天才說道:“劉崇老兒,騙的我好苦啊。”
李廷儒瞥了眼楊袞,這句話他一點都不信,或許楚軍戰敗的訊息,楊袞被矇在鼓裡,可是,周兵積聚於晉城,劉崇是一定會告訴楊袞的,再說,楊袞部打草谷的人,早就跑出了潞州境內,說不定還能探知道一點周兵的情況。
楊袞隔了半晌,又說道:“李大人此來,一定是有所計較。何不告訴末將呢?現在馬就要短兵相接了,如果有好的建議,咱們可不能再拖延了。別的不說,這三萬將士的姓名,兄弟還是要負責的。”
李廷儒笑了:“楊將軍,你覺得神武皇帝有幾分勝面啊?”
“白衣軍戰鬥力很強,不好打,如果來的是白衣軍,恐怕劉崇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可是,現在主要是河北軍隊,雖然他們戰鬥力不弱,不過應該和河東不相下。郭榮雖然之兵,可劉崇也不是浪得虛名,如果兩軍決戰,在這平原之,更多的是靠實力,而不是什麼奇謀。這勝負之數,在五五之間。”楊袞說道。
李廷儒一愣,仔細的看了兩眼楊袞,見楊袞似乎不像是作偽。他腦子裡念頭猶如電轉,飛快的想著辦法。國家不同,朝廷和軍方對偽周看法也是不一致的,在楚國,馬雲對偽周是謹慎的,可軍方大佬,比如朱元等人對偽周看法一般。而在契丹,這群人雖然前些年吃虧了,可仍然自視很高,對偽周還是看不起的。契丹人弓馬純熟天下第一,而河東作為後唐、後晉、後漢的龍興之地,民風彪悍,軍隊戰鬥力也是不弱的。河東和契丹人聯合在一起,對抗偽周的河北軍隊真的就一定必敗無疑嗎?李廷儒心裡犯了猶豫。如果河東勝了會怎麼樣,李廷儒心中一動,現在楚軍大敗,由於楚軍向來走的是精兵道路,所以軍隊不多,萬人已經是楚軍四分之一的實力了。如果河東勝了,楚軍又沒有足夠的軍隊搶地盤,豈不是白白便宜了河東。想到這裡,李廷儒立刻拿定了注意,河東不能贏。
其實,李廷儒相差了。馬雲之所以讓李廷儒勸說劉崇退兵,理論基礎在於劉崇不可能勝利,如果劉崇真的勝利了,馬雲估計做夢都能笑出來。劉崇勝了,那麼郭榮、趙匡胤說不定就被劉崇給解決了,少了這兩個人,楚國統一天下機會毫無疑問就增加了很多倍。
李廷儒冷笑道:“楊將軍,依在下的拙見,劉崇必敗無疑!”
“李大人,這是從何判斷呢?”楊袞問道,他不是傻子,河東軍隊他也觀察了很久,算得是精兵強將了。所以,他才能這麼安安穩穩的呆在漢軍的側翼。如果是蜀軍的話,估計楊袞早就走人了。
“劉崇有三敗,第一,河東地勢狹小,糧餉缺乏,而神武皇帝沒有做到取糧於敵,他沒有長期作戰的實力。如果,周兵堅守不出,最先不下去的,肯定是河東;第二,神武皇帝雖然出身軍旅,可是他並沒有什麼大戰的經驗,在漢太祖劉知遠的麾下,他是最不起眼的一個節度使,可他偏偏又是一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人,利令智昏啊,他現在驕傲自滿以為天下無敵,漢兵已經變成了驕兵,驕兵可是必敗的。第三,潞州還在周兵的手裡,如果神武皇帝大軍遠赴晉城,潞州軍出來搗亂怎麼辦?這可是腹背受敵啊。所以,如果大軍一旦南下,那就只有一條路決戰,要麼勝,要麼敗。可是,如果周兵將晉城等地牢牢守住,當著漢軍南下道路,可是,又不和漢軍決戰,那麼……漢軍危矣。”
如果說李廷儒“三敗”是忽悠的話,那麼李廷儒最後描述的那個境地,卻深深的打動了楊袞。決戰並不是你想打,別人就會陪你打的。更可況,偽周已經轉危為安,他並不需要一場快勝。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只要守一段時間,等漢軍撤退的時候,再突下殺手,就足夠消滅漢軍了。
楊袞問道:“既然李大人如此說,可是有了什麼計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