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琵琶湖下的船葬為何到現在一直沒有被發現,其原因就是這個古墓不是真真的船葬,而是以船的樣子修建的一座古墓,古墓直接修建在琵琶湖的湖底。
沈一凡在準備下墓的空隙時間內簡單的把琵琶湖底的古墓結果說了一遍。
琵琶湖底下的墓用考古術語來說暫時稱之為琵琶船葬。修建的原理應該是,先在湖的周圍建造一圈城牆,而這城牆的作用不光是為了建造古墓保密的作用也有一定如同堤壩的作用。首先將琵琶湖按照古墓的規模分成三份,琵琶灘為古墓的入口,也是修建古墓的主要出入點,故此湖水的儲存時間最長,要將這水分攤到其餘二個部分,抽乾湖底的水,然後開始在湖底建造古墓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琵琶船葬的船頭。古墓的建造完全是靠著用大量的石頭修建而起,就如同在抽乾水的湖底在修建一座房子一般,巨大的鐵牛錨就是固定壓實古墓基礎的固定樁子,也是防止墓室修建好後水的浮力將古墓浮起來。
古墓的入口其實很不起眼,因為入口是前船甲板上一個長寬五米的正方形入口,因為被大量淤泥覆蓋所以第一次進入湖底並沒有發現這個入口。當將船葬的頭修建好之後,也將原來抽乾的水再次放入湖裡,接著修建中間的陪葬室和耳室。
修建的原理和琵琶灘湖下的古墓入口是一樣的,唯一不同是,為了保證古墓的連貫性會直接將琵琶灘和小琵琶湖之間堤壩做實,也就是三帆桅杆前帆桅的部位,桅杆下方有空間和船頭墓葬空間相連。
同樣的道路琵琶湖下的主墓室也是如此,當古墓全部建造完畢之後,下葬的工序也就完成了。
沈一凡告訴大家,這個古墓應該是修建和下葬同時進行的,每修一段就將墓裡所需要的東西全都放進去,然後恢復湖水,就等同於下葬。
因為分三段修建,而去要保證古墓的牢固性,所以凡是船帆處都是用泥土填充夯實,也就成為現在琵琶湖,小琵琶和琵琶灘。
古墓建造完成之後,為了要掩蓋湖底下的古墓,還會放入大量的泥沙來覆蓋,這樣湖水就會高出水平面,古城牆就成為囤積高出水平面湖水的堤壩。
最後只要製造一次決堤,沖垮所有的圍牆,加上事後人工拆除,以及再造,完全掩蓋到這裡有古墓的痕跡。
沈一凡一般穿著潛水裝備一邊說:“查一下明朝此地有沒有出現過水患。”說著就帶著方子等人一同進入了琵琶灘湖底。
沈一凡第二次進入湖底之後在古墓的入口放置了一根熒光棒來標誌,進入漆黑的湖底很容易就能找到古墓的入口。
眾人沒有在入口處多耽擱,合力抬起了入口處的一開石板,抬了半天也抬不起來,再次浮上水面借用吊機將這塊石板抬動。
石板抬起之後才發現,石板下面並不是古墓墓道,而是一個水道,長寬和石板大小一樣,筆直而下二米之後直接就是一個九十度的拐彎,再過四五米又是一個九十度往上去的水道,這個水道的如同一個“凹”字形狀。
平行水道兩邊都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人像,看似像是活人,全都身披鎧甲手持鑄鐵兵刃,等浮上去之後,大家驚奇的發現,這裡居然沒有任何水,水道口竟然是一個正方形的水池。
沈一凡等人依次爬上岸後,眼前一片黑暗。方子開啟一根冷焰火,看了下四周,他們正身處在一個大概有四百多平的空間,四周全都是精美的浮雕。
房間記憶體放了很多古代的樂器,看似如同一個觀賞音樂大廳,水池前面此次是古代樂隊的樂器,其中很多是青銅人俑,手中持著鼓瑟琴簫。最前面有一個高臺,高臺上一張青銅座椅。
沈一凡提醒的說道:“小心機關。”
眾人小心翼翼往前行走,來到了牆壁邊上,用手一摸才發現,這浮雕牆壁居然也是青銅的,敲了一下才發現是空心的應該就是一個青銅皮而已。
方子點燃牆壁上的一盞壁燈,接著大廳浮雕銅壁上所有的壁燈全都被點燃,應該是古墓常用的油膏火渠的原理,所有的壁燈貫通一條火油渠,裡面放滿了油膏只要一盞被點燃所有的壁燈全都隨著點燃。
隨著壁燈的點燃,這四百多平的空間內所有的東西都映入眼簾,這裡應該就是古墓的演奏大廳,可能墓主人身前特別希望音樂。
浮雕的內容讓大家看的有些驚訝,浮雕講述的居然就是琵琶洲一旦建造這座古墓的事情。
按照浮雕內容來看,琵琶洲確實是王公貴族下葬的地方,明朝之前這裡是一個墓葬群,到了明萬曆年間,此地被明朝一個王爺看中,要修建一座龐大的王爺墓,結果居然將此處的墓葬群一發而空,將墓葬群中的珍寶全部藏於眼前這座船墓之內。
浮雕內沒有說這個王爺究竟是什麼王爺,但是從浮雕上看來,此人手段也是一流,能同時盜發琵琶洲內所有前朝大墓,應該和也是一名摸金好手。
沈一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明朝有名的“觀山太保”,但是浮雕內容,很快又將他的猜測給否定了。浮雕內最後一副浮雕讓大家看的後脖子發涼。
最後一幅浮雕究竟是什麼呢?能讓沈一凡等人後脖子發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