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紀厲侯分明看到周天子的勢力如日過中天,每況愈下的大趨勢。周王室已經不是往日那種大一統天下的周氏王朝了。而各諸侯強國紛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而且愈演愈烈的爭霸格局更讓紀厲侯擔憂。當今天下以武力兼併、聯合稱霸,我行我素,根本無視周天子了。讓紀厲侯尤為憂心的是這個睜著發紅雙眼看著紀國的齊釐公。
紀厲侯一直盯著齊釐公,先是和鄭國來了一個石門會盟,甩開了周王室自行其事。而後又與鄭莊公聯合滅了郕國、許國各自分餐了兩國的城邑土地。特別是近來齊國、鄭國、魯國、宋國會盟於稷。更讓紀厲侯憂心忡忡。萬一紀國所依賴的魯國滑向齊國,那紀國朝廷豈不是要崩塌了。
正是帶著這重重疑慮和種種擔心,紀厲侯走了。將一個重大包袱丟給了紀武侯。
這一天,紀武侯收到來自鄭國的國書。原來是鄭莊公的親筆信,內容是要會同齊國一道來紀國會盟,以建立鄭、齊、紀三國盟友關係。紀武侯見是鄭國、齊國要一起來紀國,不僅心裡打顫了。他依稀記得父親紀厲侯的話:齊國亡我之心不死啊!
這幾年鄭國、齊國聯手沒少毀掉諸侯國,尤其是對紀國虎視眈眈的齊釐公,如果兩國不是來會盟而是來滅我紀國,憑著兩個強國的力量豈不是要紀國瞬間滅亡了嗎?
紀武侯越想越怕。答應兩個強國聯手而來肯定是紀國的災禍;不答應吧,一個齊國就夠紀國喝一壺的了,如果不答應鄭莊公,豈不是又得罪了一箇中原強國。而且如果是兩個大國聯手,小小的紀國遲早要有滅頂之災啊。紀武侯左右不得其解。最後他還是想到了魯桓公。
其實紀武侯早就想聯合魯國共同對抗齊了。即位的當年就派人秘密約見魯桓公,但作為大國諸侯的魯桓公在諸侯之間十分活躍,基本沒有時間來應酬紀國。這讓紀武侯十分著急。這天下朝後,紀武侯悶悶不樂地回到後宮。魯姬見紀武侯臉色難看,便知道國事有難。便殷勤照料,噓寒問暖,希望能給紀武侯一些鼓勵。這讓紀武侯想到用魯姬來周旋。
紀武侯在床榻上深深地嘆了口氣,魯姬便問:“君仇何來?”
紀武侯便向魯姬說出了自己的內心擔憂:“鄭、齊要聯合來紀國,與我紀國會盟。”
魯姬說:“那不是好事嗎?解了齊國之怨,又聯合了鄭國。”
紀武侯說:“你不知道這裡面的危機所在。那齊國記得我紀國幾世之仇,哪有那麼好心。只怕是兩個強國率大軍而來,到那時候我們便是引狼入室,紀國便可頃刻間被顛覆了。”
“那該怎麼辦呢?不成,我回去找我弟弟去?” 魯姬問。
紀武侯巴不得魯姬這樣說,趕緊問:“你能說服魯桓公助我紀國?不過現在紀國也只能依靠魯國了。你還是親自回一次魯國,讓魯桓公無論如何都要出手支援紀國。”
魯姬在紀武侯的親自打點下,百里迢迢返回故里,贏得魯桓公的親自接見。在魯姬的淚水漣漣中,魯桓公答應救助紀國。畢竟是一母同胞,從小在一起的親情更重一些。
魯桓公答應與紀武侯見面,討論如何保護紀國的事。但魯桓公還是十分介意與紀武侯直接的接觸。他既不想紀武侯招搖來魯國,更不想自己親自趕赴紀國,那樣都會引起齊釐公的極大不滿。思前想後,魯桓公把謀面地點定在郕國。
魯姬回國,為紀武侯帶來了希望。於是按照既定日期,魯桓公與紀武侯一起趕到了郕國。此刻的郕國已經是齊國的附屬國。
這個郕國自從被齊、鄭大軍破城。國君正式投誠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而是齊國的納貢附屬國了。但對魯國還是一往情深。畢竟是魯隱公出面求情才留下自己的一條性命,保住了郕國社稷。雖說國庫被掏空,每年要向齊國納貢,並且要派出壯士為齊國充軍。但郕國國君還是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紀武侯終於在魯桓公的安排下,悄悄地到了郕國見了面。這次約會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魯桓公與紀後是親姐弟,魯桓公暗地裡答應不會放棄與紀國的盟國關係。萬一齊國討伐紀國,魯國無論如何都會來增援紀國。紀武侯開始有了點底氣。
紀武侯還是心有餘悸地說:“鄭莊公與齊釐公要與我紀國會盟,表面會盟實則是要滅我紀國,我當如何處理?”
魯桓公雖說還是個年輕國君,身邊不乏謀臣,經過一番商議,便給紀侯鼓足了信心。紀武侯終於有了破解齊、鄭聯合偷襲的計策。
從郕國回到紀國。紀武侯立刻給鄭莊公的回信答應與兩個大國會盟,而且約定的時間不變。但紀武侯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會盟不在紀國而是改在魯國;會盟之國不是三國,而是要加上魯國。就是說魯桓公也要參與。
這樣一來三國會盟變成四國會盟;兩國率大軍長驅直入紀國,變成去了魯國。這種會盟顯然不是齊釐公所希望的。當鄭莊公把紀武侯的信件轉給齊釐公的時候,齊釐公大失所望。感覺這種會盟已經失去了真實意義,不僅不能滅紀,而且又把魯國和紀國拴在了一起。於是便放棄了這次會盟。齊釐公必須另作打算。一個偌大陰謀就這樣破產了。
不過齊釐公又陷入了新一輪苦悶,有了魯桓公的傾斜,下一步如何能滅了紀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