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桓公與齊釐公這是戰場上翁婿相見,必須首先講個禮節。
魯桓公坐在黃蓋車裡,讓讓御僕向前列於三君之最前,向對面喊話。魯桓公說:“紀國與魯國是世代姻緣,知道得罪於齊國。寡人來此並非與齊國交惡,而是特意為紀國請赦。希望齊、紀兩國勿動干戈、重修於好。”
魯桓公給予表白子並非是惹齊釐公不滿的,而是來調停齊紀之間矛盾的。
齊釐公讓前面的軍士閃開一條路,讓出齊釐公的黃蓋車。
實際上齊釐公見到魯桓公趕來援紀就怒從心頭起,他大聲吼道:“我齊國先祖哀公為紀侯所陷害,死於烹刑;這事你知道嗎?到現在此事已過八世未報此仇。君助其親,我報其仇,今日之事,只有刀戟相見,別無好談。”
“如果君只想一戰了結,那寡人只能支援紀國保衛家國社稷了。望君別怪小婿無禮了。”
魯桓公見勸說再三無濟於事,即命公子姬溺出戰。
齊釐公派出公子姜彭生接住廝殺。
兩個戰車奮力向前,兩車戰將長刀大戟相見。
姜彭生有萬夫不當之勇,魯將姬溺如何敵得過?幾個回合下來姬溺便顯得力氣不佳。魯國副將秦子、樑子二將,併力向前,三乘戰車卻難敵姜彭生一乘戰車。連戰數個回和未能取勝。衛、燕二主將見魯軍三打一,不公平,二將也前來助戰。於是兩陣之前,幾乘戰車混戰一團。
四國國君都在看著齊、魯陣前的交戰。鄭厲公在一旁觀戰,不僅計上心來,他不派戰將前去陣前交戰,卻在暗地裡用兵合攻。鄭厲公不像魯桓公那樣明打明鬥。就在兩陣之前魯將與齊將刀槍相見的時候。鄭厲公派出原繁和檀(tán)伯二將,隱蔽從左右迂迴直攻齊襄公老營。
紀武侯見齊、魯公開始決戰,自己的軍隊不可袖手旁觀。於是派其大將前來助戰。一時間兩陣之前殺做一團。
齊釐公正在觀陣,忽然來報,鄭軍已經迂迴後方。齊軍立刻亂了陣腳。
這時對方三軍見齊軍力不能持,便擂鼓鳴金,齊頭並進,殺向齊軍陣營。齊軍四面受敵,而且形成合圍之勢而一起攻擊。只見敵軍四面殺將出來,齊釐公方感覺應接不暇。
魯桓公一方三國,見齊軍陣營紊亂,不失時機地出兵。一時間殺聲四起,紀國、魯國、鄭國三國大軍包剿而來,六國車兵,混做一處廝殺。不再有明晰的兩大陣營了。
衛無大將率領,敵軍陣前即亂作一團,衛師首先潰敗。燕國將領雖說也算經歷過與戎狄作戰,卻沒有見過這種多國大戰,甚至沒見過這等場面。只見各方戰車橫衝直撞、刀槍林立,血肉橫飛。燕將又見衛軍已經亂了陣腳在紛紛後撤,自知自己的兵車步卒難敵三國大軍衝殺,所不敢陷入其中決戰,忙指揮後撤佯裝兵敗遠離戰區。
此刻齊釐公已經是孤軍作戰,被三國大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公子彭生身中多箭,彭生手扶傷口不敢戀戰,急急回轅,尋找齊釐公。
齊釐公在三面受敵,仍鎮靜自若指揮齊軍撤退。紀軍、魯軍、鄭軍三大主力奮力殺來,眾齊軍保護著齊釐公的黃蓋車後撤,三軍緊追不放。三國弓弩手跟蹤齊軍中黃蓋車,自知是齊釐公的戰車,雖然人夠不上,但眾多弓弩高手紛紛瞄準黃蓋車並向齊釐公射來。雖然沒能射中車中的齊釐公本人,黃蓋車的輪輻卻連中多箭,一時難以拔出,將黃蓋車制誤住。御僕駕車,調動四匹烈馬雖然賣力氣拉車,車輪卻難轉動,幾匹馬吃力地拉車只是拖著制動般的車輪,艱難前行。幾個軍士乾脆上前幫助推車,一時間形勢危急,齊釐公也有些慌了手腳。
眼看三面大軍即將形成合圍。鄭、紀兩軍一旦形成鐵臂合圍,齊釐公將在劫難逃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只見一隊人馬殺將出來,這正是公子姜糾的隊伍,為首的卻是召忽、管仲二將。在管仲令下,先是箭矢紛飛,都瞄著圍堵齊軍撤退的紀軍和鄭軍。這樣抑制了兩軍對齊軍的合圍。隨之二將兵分兩路迎敵殺去。姜糾趕緊駕車趕到父公的黃蓋車前,將齊釐公攙上自己的車上。在管仲、召忽、公子彭生、連稱等大將一邊搏殺三國勁敵,一邊做掩護,讓齊釐公逃出了一劫。
雖然齊僖公獲得逃生,但齊軍卻被三國大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公子彭生、連稱等大將都身中數箭、流血不止。
就在齊軍撤退之際,南宮長萬率領的宋軍到了。未能立營便參戰。而且剛入戰場就腹背受敵,南宮長萬見勢不妙,齊軍撤退,三國大軍紛紛圍向宋軍,不得不邊打邊撤,大敗而去。
魯、鄭大軍會同紀國軍隊見諸國紛紛逃竄方才打掃戰場鳴金收兵。
各國收拾殘兵,分頭回國。
齊釐公這次在紀都大敗,差點被三國大軍生擒,想來也十分後怕。好在有管仲、召忽協姜糾趕到,才使齊釐公得以擺脫困境。實則受驚不小。當世子姜諸兒趕到,正是齊軍敗北之時。齊釐公大罵世子姜諸兒率兵遲緩差點葬老子性命!讓姜諸兒十分懊悔,至此不敢離開齊釐公半步。
此一次戰役,雖然沒有滅掉紀國,卻佔領幾個紀國邊境城邑。紀國卻沒有能力反撲。也算是齊國在戰敗中也有小勝。這種小勝為後來齊國滅紀奠定了重要基礎。
齊釐公一路顛簸、驚嚇,回到臨淄,仍心有餘悸,沒有能滅紀回顧紀城的失敗仍憤憤不平,發誓說:“有我無紀,有紀無我,我齊國與紀國決不可兩存!”
紀武侯,留下魯、鄭二君逗留三天,設宴款待,對各路軍士皆重加賞犒。
想到二君來的正是時候,解決了紀國之圍,助長了紀國之氣。千恩萬謝,道不盡內心對二君的感激。
兩國大軍即將回國,紀武侯依依不捨,一直遠送到出城三十里,才灑淚相別。
由於鄭厲公與自己並肩援紀,並完成了保住紀國社稷的目的。魯莊公覺得也不枉費心計救鄭,於是心下里對鄭厲公有了好感。鄭厲公也知道與魯國搞好關係的重要性。第二年鄭厲公有約見魯桓公來鄭國的武父會見,兩國國君灑血為盟,加固了魯國與鄭國的締盟之好。
自此中原已經明確形成兩大勢力:魯國、鄭國為一派,宋國、齊國為一黨。其餘諸國皆看自己的利弊而選擇自己的取向。實際上也是看那個大國靠近自己,否則便會在頃刻之間被臨近大國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