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央雖然本意是想義正辭嚴地喝退升恆,可是在他氣勢逼人的注視下,這幾句話說出來時總顯得軟綿綿的力不從心。請大家搜尋()!更新最快的
升恆倒也沒惱,他眸色暗了暗:“這雖然是困獸猶鬥之語,但多少也說到了點子上。若不因為你是大齊皇室的人,第一次見到你時便已取了你的性命,如何能讓你活到今天。”
儘管知道升恆對自己充滿敵意,但是允央多少還是感到委屈。她喘了口氣道:“你對大齊皇室的人沒有好感,我可以理解,但是你將先候之死歸於我身上,是不是牽強了些?我與先候素未謀面,只憑一幅畫像,畫師的一面之辭又能證明什麼?難道我的畫像能讓人神智錯亂去跳湖嗎?”
說完這句,允面猶覺不盡心意,又低聲加了一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升恆兇狠地,怒火中燒的眼神像刀子一樣讓她不寒而慄。
“那我就說說你到底有沒有罪。我們赤穀人本與你們大齊沒什麼來往,是我哥哥為了族人的未來考慮才想要與大齊交好。他到洛陽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因為族中長老對於大齊素來沒有什麼好感,再加上孝雅皇帝登基以來,連年征戰,令我們北方部落的處境更加艱難。我哥哥這一行若是成了事便罷了,若是沒有達成出行前的期望,這些族中的長老定不會讓他好過。”升恆坐在一塊青石之上,說這些話時,流露著淡淡的哀傷。允央覺得他說的不僅是斯干的事,他自己也面臨著同樣的局面。
“所幸,大齊經過南疆一戰,國力耗損,近期無心再戰。另外,孝雅皇帝還有心利用赤穀人對付契丹部落,於是我哥哥洛陽之行還算順利。就在他即將離開洛陽時,心血來潮想要去洛陽城外的帽兒山一遊,不幸遇到了畫師盧邦。”
“盧邦!”允央聽到這個名字,眉心一動。
“你認識此人?”她的這一細微變化,如何能逃過升恆的眼睛。
“他是旋波公主府的舊人。當日公主與淨塵大師遇刺身亡,他是目擊者,所以我曾召他入宮詢問過當時的情況。彼時他曾提出來為我畫一幅肖像,被我拒絕了。沒想到這樣固執,回去終究還是畫了一幅。”允央老老實實地回答。
升恆冷冷地掃了她一眼:“這個盧邦拿了你的肖像,想到帽兒山附近找到一個達官顯貴把這畫出手。我哥哥在遊玩時,與他相撞,發生了爭執,無意之間將這幅畫打到了垂虹湖裡盛開的荷花上面。我哥哥取畫之時,畫卷展開,他便被畫中你的美貌所迷惑,竟然神魂顛倒。”
雖然升恆說的是實情,但是允央聽到“迷惑”與“神魂顛倒”這類的詞還是覺得極為委屈,畢竟自己毫不知情。於是她怨懟地扭過臉,給了升恆一個冷冷的背影。
“你這是什麼意思?”升恆對於允央的舉動頗為不滿。
“怕你會受到蠱惑,我先離遠些。”允央沒好氣地說。
“哼,”升恆輕蔑地笑道:“你也太高了。我都見過你多次了,哪次被蠱惑過!我對漢女沒有興趣,你也不必提防我!”
允央動也沒動,全當沒有聽到。
升恆也不理會,繼續說了下去:“哥哥的性情就是忠厚赤誠,尤其對於心愛之人更是毫無保留,一腔熱血皆可拋灑給她。”
允央聽了暗暗撇嘴:“誰稀罕這些熱血!”
“那個盧邦狡詐,哥哥是個實心眼的人,竟然騙我哥哥說他認得畫中之人,還是一位世家小姐。我哥哥一聽自然要追問是哪家小姐,盧邦便說是羅相府的獨女羅嫣。”
允央以為斯干喜愛這幅畫,花高價買下就是了,沒想到盧邦為了兩頭賺錢,竟然能扯出這樣的彌天大謊,將自己說成是羅相的獨生女兒!
這回允央再也沉不住氣了,她轉回頭盯著升恆道:“盧邦若真是這麼做,他的膽子也太大了些!你不要道聽途說!”
升恆對於允央的反應一點也不意外,他面無表情地回了一句:“道聽途說?這可是盧邦被我削肉時聲嘶力竭承認的,難道他還有自己誣陷自己的道理?”
允央被升恆問得啞口無言,雖然她對於此事毫不知情,但是一想到斯干後來結局,她不知為何心裡隱隱有些負罪感。
“後來的事情你大概也聽說了,我哥哥當時被這幅畫迷得七暈八素,想都沒想就輕信了盧邦的話,更在羅相的慫恿之下,請孝雅皇帝賜了婚。”升恆說到這裡,聲音低啞了許多。來,他還在深深的懊悔,如果當時他能在哥哥身邊,給他一點提醒,事情絕不可能發展到後面不可收拾的地步。
允央不安地搓著手,不知為何她的負罪感越來越強烈了。
“新婚之夜,哥哥得以見到新娘的真面目,終於明白自己陷入了一樁精巧的騙局之中。以他的心性,如何能受得了這樣的羞辱,一定是不計後果也要斷然退婚。那羅家小姐好不容易將我哥哥騙到手,怎肯善罷甘休。當夜他們之間倒底發生了什麼爭執旁人不得而知,結果就是他們二人雙雙墜湖而亡。”
斯干之死,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也算是洛陽城中的一件大事,趙元也曾為處理這個突發的事件而焦頭爛額了好幾天。允央當初聽到此事時,還曾深深地同情過羅相,畢竟是喜事辦成了喪事,白髮人送黑髮人。
今日聽起來,此事背後竟然隱藏著這麼大的陰謀,是受害人的羅相父女,其實才是整件事情的始作蛹者,說到底都是他們父女貪婪奸佞,最後引火燒身。
恆提起哥哥時的苦痛神情,允央更加手足無措起來。她小心翼翼地說:“這件事已經過了這麼久,聽說當時洞房裡的人都已死亡,這其間的原由你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允央的話音剛落,升恆臉上的悽然一掃而光,他雙眸如利劍出鞘般向允央射過去:“那還得謝謝你啦,貴妃娘娘!”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