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康殿的歡宴真到月上中天才散去。允央離席後也沒有急著走,而是退到一邊,要給皇后及辰妃敏妃行禮。
皇后見她雖然受到皇上的多方保護,卻舉止謹慎,禮數週全,臉上方才有了些笑意,走過她身邊時,輕輕道:“淇奧殿路遠,你不必在這裡送了,先行回宮吧。”
允央屈膝行禮道:“謝娘娘垂憐。”
話雖這麼說,她卻也不敢先走。辰妃經過時,對她屈膝回了禮,敏妃經過時,對她點點頭。
允央還想給太傅行了禮再走,人群之中,見太傅正與一位親信耳語。
那人在太傅耳邊說了幾句,太傅本來氣宇軒昂的臉寵,登時陰沉了下來,目光冷得驚人,那人還要說什麼,太傅一擺手,制止了他,接著揮了下衣袖,快步往外走,意思好像是“出去再說”。
見太傅臉色不佳,允央也不便打擾,就讓隨紈在前提著宮燈,緩緩出了殿門。
宮內天街上月色如水,除了步輦發除輕微的吱嘎聲外,四周一片寂靜。
若在平時,難得見如此夜景,允央定會棄了步輦,走上一段,可此時,她的手撫摸著懷裡的花梨木玉扣匣,心咚咚直跳,如不是當著眾多宮人,不能失了儀態,她定會此時就把匣子開啟,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
好不容易回了淇奧殿,飲綠與隨紈服侍允央褪妝,更衣,洗漱,薰香,囉嗦了好一陣子才退下。允央躺在錦帳之中,聽得外面安靜了下來,便悄悄下了床,拿著玉扣匣走到書案旁邊。
就著案上宮燈亮光,她緩緩把匣子開啟。
匣子裡放著整齊疊好的一第泛黃的宣紙,開啟紙,只見上面是一張南方常見的年畫,用色明鮮,畫風淳樸。
畫中是一派早春的江南,遠處青山隱隱,近處一汪清泉似在潺潺流動,泉水邊有一對少男少女手把手正在放一支蝴蝶樣的大風箏。
看到這幅畫允央便想到去年秋天在湖山城外,她和趙元一起放“玉箜篌”的情景。想來,趙元抑是如此的心思。
允央手捧著這幅畫,不知不覺中已潸然淚下。
若是金銀珠玉也就罷了,偏是這樣一幅畫,料想是趙元在機緣巧合之時看到了這幅畫,見畫上之景合了心中情意便收了起來。
他在兩軍對壘的戰場,這樣的機緣如何之巧,他又有這樣的心思,難得還要千里迢迢送了回來。
如此深情厚意擺在眼前,加上深夜正是心事浮動之時,引得允央珠淚璉璉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天,允央便命隨紈把這幅年畫掛在殿中顯眼的位置。隨紈踩著個繡墩一邊掛畫,一邊奇怪地說:“皇上為什麼送給娘娘一幅普通的年畫?聽說送給其他娘娘的都是價值百金的珠寶玉器呢。”
在一旁幫忙的飲綠說:“皇上自然有皇上的道理。況且禮物不同,心意也不同,給咱們娘娘孃的禮物,卻是千金都難買來的。其他宮的裡娘娘還求之不得呢。”
隨紈想了想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