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塌陷,硝煙之中,新武軍戰士屍骨無存。
這就是新武軍的戰術,每一名戰士隨時都會做出犧牲,死也要死得值得,無懼死亡的新武軍戰士,以少數人的個人犧牲,換來最大的集體勝利。
在國家大義的感召下,無數清軍戰士寧願犧牲自己,把滿腔的熱血,灑在祖國的寶島上,他們就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寧折不彎,大義赴死。
轟鳴聲,代表了無畏的新武精神,扛著擲彈筒的清軍戰士衝入日軍陣地
新武軍沒有千軍萬馬,一百多名新武軍宛如出鞘的利劍,每一把利劍就是中華男兒!抱著擲彈筒的新武軍戰士,以一當十,一個個衝入日軍陣營。
誰膽敢侵犯祖國的領土,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殺!把侵略者殺光,絕不苟且偷生,今朝是中華民族奮起的時刻,中華男兒甘願血灑疆場。
清軍殺入望躍鄉,展開偷襲,殺入軍營裡了,爆炸聲此起彼伏,好似有千軍萬馬殺入日軍陣地。
阿里郎不為所動,殘酷的戰爭使他喪失人性,毅然決絕的使用敢死隊。用擲彈筒、炸藥包殺敵,殘酷無情。但為了消滅日軍,不讓日軍組成反衝鋒的陣型,只有靠人命炸出一條血路。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就要做出必要犧牲,這就是指揮官的抉擇。熱兵器打仗,就看誰狠得過誰?
殘忍的戰爭,毫無人性可講,敵我雙方都在拼死搏殺。
此時,阿里郎咬緊牙關,對日軍營地展開進攻。進攻方要比防守方吃虧,通常情況下,進攻方要戰死更多的人。為了贏得主動權,避免過多的傷亡,就要開啟日軍防線的缺口,使用敢死隊員,反而讓傷亡數量下降。“炮灰戰術”就是李國樓提倡的新武軍戰術。
與新武軍作戰的日軍,第一次遇見這種不要命的打法,死傷慘重,組織不起反衝鋒。
只要日軍聚集的人馬一多,這處陣地就有清軍敢死隊員衝入日軍陣地。
轟!
新武軍敢死隊員,氣蓋山河!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新武軍戰士與日軍同歸於盡,可怕的新武軍戰士,代表了新武軍寧死不屈的精神。貼身肉搏戰,日軍不是新武軍的對手。
日軍非常頑強,就算爆炸聲就在耳邊,日軍仍然紋絲不亂,沒有一名日軍逃跑,很快組織反擊,依靠工事掩護,密集的子彈組成封鎖線。
空氣裡一顆顆子彈在來回穿梭,呼嘯而過的子彈,就是死神的召喚。敵我雙方都非常熟悉對方的戰術,不會存在僥倖心理,作為軍人絕不退讓,雙方你來我往,激戰正酣。
卑東族普通百姓其實對於入侵臺灣的日軍,無比仇恨,不願意背叛大清,絕大多數卑東族人不願與日軍苟合。躍旺就非常賣力,帶領躍然村村民衝殺在前,小巧的身形,殺入日軍陣營,卑東族人最喜歡肉搏戰,抱住日軍,像動物一樣撕咬。
隱藏在村外的大部隊,高舉“新武”戰旗,一百多名新武軍戰士衝入村內。
火勢熊熊,殺聲陣陣,屏東平原燃起戰火。
很快,躍旺就與望躍鄉“寨長”騰衝,取得聯絡,雙方在陣前喊話,瓦解望躍鄉卑東族人的鬥志。
躍旺躲在石牆背後,舉著喇叭,大聲:“騰衝,我們卑東族是大清子民,絕不做出賣國家的事。你要認清形勢,頑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條。來了一萬清軍,馬上要開炮了。羅惺忪為了稱王,出賣國家,那是賣國賊。我奉勸你一句,不要為這種人賣命。騰衝,你要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啊!”
躍旺不停的訴說,嘮叨大清的好處,把羅惺忪貶得一無是處,奉勸望躍鄉的村民,早點投降。
卑東族人是野蠻民族,不懼死亡,屬於寧死不肯投降的種族,對於部族首領,惟命是從。但在此時,卑東族人的心境已經不同,在國家大義面前,孰是孰非,心裡都有一杆秤。土司羅惺忪出賣國家的行為,讓眾多卑東族人無地自容,已無戰死的決心。
對於清軍執行的民族政策,卑東族人懷有一份感激之情。同樣是敵人,若是落入排灣族人手裡,卑東族人要被滅族了。
李國樓執行的民族政策,又讓卑東族人有了重新做人的機會。這不是一個民族的選擇,而是一個國家的選擇,卑東族人站在懸崖邊上,要做生死抉擇。
躲在堡寨裡的“寨長”騰衝與幾名心腹商量一會兒,便豎起白旗,不願為日軍當炮灰。
昨天騰衝還在說李國樓的壞話,說要替日軍賣命,感激日軍把望躍鄉的卑東族人武裝起來。為了“卑東國王”羅惺忪的光輝事業,“寨長”騰衝寧願獻出寶貴的生命。現在望躍鄉被新武軍包圍了,死亡的臨近,李國樓的大部隊來了。
在現實面前,騰衝說出心聲,改口道:“李國樓是民族英雄,我們卑東族人理應團結在清軍身邊,把入侵臺灣的日軍趕出去,你們說對不對?”
“對!我們聽騰衝寨長的話,把日軍趕出去。”手持日式裝備的卑東族勇士,振臂高呼,要與過去決裂。他們皆是騰衝的農奴,是騰衝的私兵,只聽主人的話,生命不屬於自己所有。但李國樓的主張,新武軍的行為,早已耳聞目睹,一根刺扎入心坎,就算騰衝不肯投降,他們也不會替騰衝賣命,不願瞄準清軍射擊,亂放幾槍,就跪地投降。許多卑東族戰士期盼清軍到來,他們可以迎來解放。
騰衝早已看出民心所向,這才是日軍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屏東平原的百姓,以及其他臺灣生番,皆翻然悔悟,要為民族英雄李國樓而戰。與日軍並肩戰鬥的卑東族人,在李國樓倡導的民族和解政策感召下,手裡的槍口指向入侵臺灣的日軍。摒棄民族內部矛盾,以國家、民族大局為重。
之後,“寨長”騰衝帶領望躍鄉的卑東族人在陣前“起義”,這讓新武軍很快把火力,集中至日軍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