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雨連綿不絕.每天都在下雨.在這種天氣下.不能讓大部隊進兵.馬公港的清軍修築炮臺.搭建軍營.一切都井井有條.大雨也不能阻擋清軍建設的熱情.
雨中.有四匹馬在冒雨疾行.知事徐秋生身穿膠棉雨衣.打馬前行.他是勞碌命.這麼大的雨.還在奔波勞碌.剛從泰雅族的領地回來.來馬公港向李國樓覆命.
前些天.徐秋生被李國樓訓斥一通.認為他做官不知輕重.國難當頭.竟然做縮頭烏龜.堂堂一個地方官.至一千名駐軍於不顧.
徐秋生難言苦衷.這也是被林泰曾逼急了.官倉早就被清軍搬空.他拿什麼支付民夫的工錢.把百姓組織起來.不給工錢.總要給飯吃.太多的困難讓他對林泰曾避而不見.
李國樓雖然批評了徐秋生.但當場給了徐秋生十萬銀元.一百匹彩帛.讓徐秋生招募民夫.交好少數民族土司.這讓徐秋生立即硬氣了.天下最有錢的官商出手不凡.一下改變了臺灣戰勢的趨勢.有李國樓支援他的工作.徐秋生再無後顧之憂.
五十多歲的徐秋生煥發青春.就算大雨也澆滅不了工作的熱情.親自面見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鄒族的土司舒發然.與治下的少數民族頭領商議慰勞清軍的事宜.建立互信制度.以及聯合作戰的可能性.
少數民族頭領看見同治皇帝如此大方.送錢送禮給他們.還有同治皇帝親書的聖旨.俱都叩謝皇恩.少數民族頭領全都願意出人出力.把餘糧買給清軍.替大清效勞.就算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
徐秋生廣招民心.得到少數民族的擁戴.滿糧食而歸.
徐秋生來到軍營門口.一名扈從遞上令牌.徐秋生昂然進入軍營.
李國樓住在簡陋的窩棚裡.與戰士同甘共苦.這倒不是他簡樸.而是一直下雨.帶來許多不便.軍隊在這裡駐紮.帶兵之將要和戰士住在一起.
徐秋生走入窩棚.只有一張案几.木條上鋪著稻草.上面一條席子.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李國樓的軍帳.
兩人坐在樹根上面.案几上擺著一壺茶.就這麼談話.
李國樓詳細的詢問了徐秋生民情.對於徐秋生親自親為.與少數民族土司談判的結果感到滿意.
清軍的兩支先頭部隊已經進駐泰雅族、北鄒族領地.考慮到地域性.常勝軍的兩個營進駐沿海地區的北鄒族領地.新武軍的兩個營進駐山地地區的泰雅族領地.
阿實祿父子被日軍殺害.對於臺灣少數民族是一個警示.站隊的時候到了.國難當頭.沒有左右逢源這種事.
臺灣少數民族結成的統一社團.牡丹社.已經分崩離析.清軍不是臺灣少數民族眼中的對手.而是一國同胞.情同手足.絕大多數臺灣少數民族.願意替大清效勞.共同抗擊日軍.從來不讓清軍進入的領地.便對清軍開放了.
李國樓不能一直呆在馬公港固守炮臺.守住一處軍事要塞.對日軍沒有產生威脅.這就是一種失敗的戰術.
李國樓想著如何進兵.而不是與劉明燈匯合.李國樓對聯合作戰不感興趣.他要試著尋找戰機.與日軍打幾仗.看一看日軍到底有多強悍.
李國樓對徐秋生的能力給予肯定.地方官既管民.又要和少數民族打交道.徐秋生名聲很好.少數民族對徐秋生很信任.他讓徐秋生辦的事.都辦成了.二百石糧食已經運至馬公港.
雖然徐秋生已經五十多歲.但還可以幹十幾年.老驥伏櫪.壯志不言愁.李國樓表揚了徐秋生幾句.說要保舉徐秋生做未來臺灣省的四品道臺.
這讓八品知事徐秋生差點背過氣.當場就跪在李國樓面前.認李國樓做主子.
李國樓攙扶徐秋生.說是漢人不興這一套.他是為國取士.
徐秋生神神叨叨還沒緩過勁來.還在幻想那頂四品官帽.
李國樓天馬行空.指著地圖.說道:“徐學政.你地理熟悉.要你說我軍向哪裡進兵.才會對日軍產生威脅.”
徐秋生畢恭畢敬的回道:“稟李總指揮.要按屬下來看.還是從泰雅族領地進兵.對日軍威脅最大.不過從山地進兵.補給困難.火炮搬運就成為難題.依照屬下來看.二個營想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1500名長夫運輸炮彈、給養.輕裝上陣.怕是形成不了對日軍的威脅.”
“哦.要1500名長夫.這麼多啊.”李國樓第一次作統帥.對於後勤運輸補給還不是很瞭解.
按照楚軍軍制.軍士和長夫的配置為3比1.左宗棠在大西北打仗.清軍大致就按照這個比例.行軍打仗.
清軍來到臺灣打山地戰.軍隊組成竟然要達到1比1.5的規模.長夫竟然比戰士還多.前方打仗.後方總動員.要動員臺灣的全體民眾.才能打贏這場仗.
“不多.嘿嘿.李總指揮.你給我十萬銀元.我一定當好這個運輸大隊長.”
徐秋生厚著臉皮.要替李國樓賣命.
李國樓斜眼睨看.極為不滿的說:“徐學政.我跟隨左宗棠左右.懂得後勤補給的費用支出.你也要給我留點餘地.五萬銀元可否.”
“也成.李總指揮怎麼說.下官就怎麼做.戰爭時期嘛.老百姓也愛國.可以少給點工錢.”徐秋生老奸巨猾.暗自竊笑.年輕人哪裡是他對手.多出來的錢.可以辦很多事情.建設臺灣需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