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陝西回民軍入踞董志原當地居民生命財產、農田窯舍、城堡村落均遭受了巨大破壞
遠近城邑寨堡慘遭殺掠民靡孑遺千里荒蕪彌望白骨黃茅炊煙斷絕被禍之慘實為天下所無
清軍師行所至井邑俱荒水涸草枯回軍因此而多所死亡清軍亦因此而艱於追逐
董志原居民除兵亂中被殺、餓死、病死者之外還有一些逃往陝北途中淪為難民甚至淪為土匪無力自救慘苦至極
戰亂過後慶陽一帶杳無人跡城內荒草成林骨骸堆積奇禽猛獸相聚為害徐佔彪先令戰士、民夫斬荊披棘掇拾屍骨掩埋城中方可駐紮
勇陽府城周有山有壑老百姓可藉以藏匿董志原為黃土高原空曠平坦清軍來回掃蕩之後能存活下來百姓就少了其絕戶絕村之數數不列舉
真是千村薜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
無論平、慶、涇、涼一帶縱橫數千裡黃沙白骨路絕人蹤隴地荒瘠人民百不存一矣野狼多夜不敢行路
董志原收復之後左宗棠認為甘肅“兵事方始必先將陝西接壤之平、慶、涇、固一帶佈置大興屯政然後進可戰而退可守”
為此左宗棠一面派撥官軍前赴董志原扼守各要隘一面辦理兵屯民屯慶陽、合水、寧州亦須次第經理
並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治理與開發
1遴選官吏組織善後
隴東收復後左宗棠首先奏請朝廷“破除文法”打破常規就近遴訪甘肅人員署理府州縣各篆招輯流亡計口散糧以延喘息並給籽種農器督勸丁壯及時耕種以規久遠擇險隘為兵屯統領、營官主之就堡寨為民屯府州縣主之均因其地之所宜按節候播種粟、糜、蕎、麥諸種督課軍民日事鋤墾
按清代人事任免制度地方州縣官員任命須由吏部從外省詮選不得就近選調由於當時隴東復許多州縣都缺少官員組織善後工作從外選調官員遠水不解近渴且未必熟悉隴東情況所以左宗棠特事特辦要求朝廷同意就近從甘肅選配地方官吏組織各項善後重建工作
2招徠難民廣興屯墾
由於戰後“慶陽一帶只剩空城”左宗棠決定將曾隨從董福祥等淪為土匪現已歸降平慶籍難民招回原籍這些人由於躲避回民起義不得已背井離鄉又被逼淪為土匪招隆後大部分已被安插陝北一帶
3設定縣丞強化管理
董志原增設縣丞加強地方政權建設重要舉措
4禁種罌粟引種棉桑
西北關隴一帶地少而貧瘠但長期以來有栽種罌粟陋習栽種罌粟和吸食鴉片不僅是甘肅貧困之因也是西北民風由悍而頹靡致衰致亂之源為此左宗棠提出了一套禁種罌粟倡種草棉發展計劃
5鑿井抗旱以工代賑
提倡以工代賑鑿井灌溉試行區種之法搞生產自救左宗棠要求“甘肅各州縣除濱河及高原各地方向有河流泉水足資灌潤外惟現辦賑之慶陽、寧州、正寧等川地較多尤宜鑿井就是搞以工代賑“
董志原和慶陽各州縣人民就是依靠左宗棠賑濟和大興鑿井灌田之法度過戰後動盪
6修路植樹改善環境
左宗棠把修路和栽行道樹、護路樹作為進軍重要一環道路修到那裡行道樹就修栽到那裡僅從陝西長武縣經隴東到會寧縣止六百多里道路兩旁歷年種活榆柳就有26萬餘株所種之樹密如木城行列整齊這些樹林被甘肅人民稱為左公柳以表達對倡導者左宗棠緬懷之情
慶陽各屬環縣屬境種活樹一萬八千餘株;董志縣丞及鎮原縣境種活樹一萬二千餘株
董志縣丞所地就是董志縣城那裡大量樹木栽種改善了董志原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
此外左宗棠部屬還修治道路平慶涇固各屬驛站固原北至平遠以達惠安堡鹽路均已一律修治平坦又承修平涼、慶陽、隆德、合水、董志縣丞、鎮原、平遠各府縣城垣、衙署及各祠廟、堡寨、驛館
這些基礎設施興建加上樹木栽種極大地改善了董志原面貌董志原又綻露生機
平慶涇固道魏光燾視察甘肅東路善後諸務施治修築城堡、平治道路、搭架橋樑、開浚河流、種植官樹、利民之政、百廢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