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隆慶皇帝是明朝歷史中最少有人提及的一位皇帝。
大明朝中晚期的政治體制和思想道德是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非常特殊的,國家的治理已經逐漸由內閣文官階層來完成,皇帝在行政管理上的權責越來越少,逐漸的成為一個大臣用來爭取立法的工具和道德象徵,通俗的說就是,當大臣們意見一致的時候,皇帝就可以丟到一邊去了,大家這個時候最不喜歡皇帝出來干預任何事,否則有成為暴君的危險;而當大臣們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皇帝就被拿來做最後的裁決人,大家這個時候最希望皇帝出來為他們撐腰。否則有被罵為懶惰的昏君的危險。同時,大家還要求皇帝要做道德的典範,孝,仁,禮,信,勤,義缺一不可,否則也有被罵為昏君或者暴君的危險。比如隆慶皇帝朱載垕的伯父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他祖母去世的時候因為廣場上下雨積水,就好心的要大臣們可以免於跪拜,結果卻反而被大臣們抓住了孝字罵的狗血淋頭。所以在明朝中後期,這個皇帝當的是非常可憐的,如果說有誰能完全符合這個標準,也就明孝宗弘治皇帝能算的上了,畢竟這位皇帝忍功相當強,你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還不行嗎?即便如此,明孝宗想閒暇時候研究一下佛學,也最後被逼承認錯誤。當然,在文人的筆下,就寫成了皇帝幡然醒悟,回頭是岸。估計當時年紀小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看著非常不爽,所以長大後一定要和大臣們對著幹,為老爸當年出生。
隆慶皇帝朱載垕是給自己定位最合適的皇帝,同明孝宗弘治皇帝一樣,他絕大多數時間配合大臣們的要求,自己絕對不去幹預那些大臣們做事情,因為他知道,那裡面比他強的人多多了,比如怎麼樣搞政治,他肯定不如徐階,怎麼樣練兵,他肯定不如戚繼光。那他幹嗎要事必躬親呢?內閣和各部院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即便在他朱載垕掛了也能照常運轉(正德皇帝死了沒有繼承人,還不是照樣沒事)。但他也不像孝宗那麼壓抑自己而求全於大臣,該泡的MM他還是會去泡,不想上早朝就不上早朝,反正對那個時代的皇帝來說,所謂早朝根本已經變成了一個無聊的儀式,還不如有事情寫個摺子進來,反正他照批就是了。你們大臣之間把事情給做好了,如果有矛盾他照樣幫你們解決,就這樣。所以他的國家治理的很好,生活卻比孝宗悠閒的多。古人所理想的“聖天子垂拱而治”,綜觀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史,估計也就在這個時代——明朝的隆慶年間最為接近了
隆慶皇帝朱載垕也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從他調停徐階和高拱的矛盾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的大局觀之強。有人曾說,這個皇帝非常的幸運,因為那個時代帝國出現了徐階,高拱,張居正,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海瑞,李贄等等一系列的名臣,群星的閃耀使的在皇帝不努力的情況下帝國依然相當健康的在前行。這種說法實在是太主觀了,因為這個人先認定了皇帝不出力國家就一定治理不好的觀點。事實上,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隆慶皇帝如同滿清皇帝那樣事必躬親,大臣們只有廷前聽旨,奉旨辦事的份,還可能會有這麼一大批的人才出現嗎?如此只會滋生出一批奴才。
還是讓我們來看這個皇帝其實很豐富多彩的一生吧。
前段時間聽人大肆汙衊說明朝皇室是回人,並說什麼明朝皇帝信*教,不禁讓我驚愕。仔細回想起來,明朝的皇帝裡,信佛的有,通道的有,連信天主教的都有,所信宗教不可謂不廣泛了,但就是沒人信*的。這個謊言吹的實在有點過頭了。事實上,明朝的皇帝大多數都是信佛的,只有一個人迷通道教到痴迷的程度,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要說這個人通道到了什麼程度,下面看看我們這位主人公的命運就知道了。
也許通道之人夢想長生,難免不自覺的沾了點“仙氣”,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凡胎俗子,所以對人性的七情六慾往往比較能拋的開。大明天子,大多性情溫和,即便為人詬病的太祖成祖和崇禎皇帝,雖然待臣下頗為嚴苛,但是對自己妻子兒女都還是相當愛護有加的(崇禎最後的殺女行為出自不得已,擔心女兒被賊兵汙辱)。惟獨這個嘉靖皇帝,對自己的妻子就顯得有點刻薄了,他曾經有三個皇后,第一個陳皇后,因為是由正德皇帝的母親張太后指定的,所以一直為嘉靖帝所不喜,因為陳皇后一次偶然的吃醋,嘉靖當場對其大加指責,使得當時有孕在身的陳皇后受到驚嚇流產,不久病重死去。第二任張皇后,因為幫張太后為其弟辯護,被嘉靖當場鞭打,其後被打入冷宮,不久也悽慘死去。第三任方皇后,在宮女謀殺嘉靖的案件中藉機殺掉了嘉靖所喜愛的曹端妃,為嘉靖所嫉恨。後來宮中失火,嘉靖對於火中的方皇后袖手旁觀,致使方皇后傷勢過重而死。
有人以此推測,隆慶皇帝朱載垕的苦難也是因為嘉靖皇帝對親人的冷酷導致的,實際上未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