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0年。
歐夢峰在他的工作臺上永遠的閉上了雙眼。
他認為對抗空間壓縮的辦法,唯有提高人類對空間運用的技巧。
以空間的力量來對抗空間是唯一出路。
在這五年間,他將穹頂、被扭曲的統一力規則、迷族核心、三維亞空間結合到一起,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推算。
他窮盡想象,燃盡心力,從無數個已被證明,亦或僅只是猜想,甚至可能從未出現過,可能只是他個人臆想的妄自揣測切入,不斷的計算、推演、證明、自我推翻再重頭再來。
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三維亞空間專案的研發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大量架構組織,統統被他調動了起來。
以華中雲、史密斯等人為首的太陽系文明領導層,更為歐夢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用一個比較誇張的說法,為了支撐歐夢峰的研究專案,太陽系文明平均每年要消耗掉超過5%的生產力。
五年過去了。
事實證明,歐夢峰選擇了一條一半正確的路線。
直到他臨終時,他也沒能找到終止太陽系縮小,基本相互作用持續增強的方法。
但歐夢峰設計出了一套新的裝置。
以八萬三千餘枚迷族核心為關鍵元件,在柯伊伯小行星帶外側製造出包裹整個太陽系內環的巨大線網,利用超量能量的衝擊,再以線網為媒介,反釋放迷族核心中的統一聚合力。
歐夢峰將其命名為逆統一力放射網。
雖然無法完全終止基本相互作用增強的速度,但如果歐夢峰的計算沒出現誤差,逆統一力放射網卻能稍微緩解該現象,把太陽系人類的滅亡時間點從2545年推遲到2617~2620年間。
此時留給太陽系的時間還有十五年,不多。
並且,按照歐夢峰的預估,人類必須在2535年前建造完成逆統一力放射網。
否則自2535年至2545年這十年間,將至少有超過80%的人口因為耐受力相對較差,抵不住越來越強的重壓而陸續死亡。
且如果建設失敗,亦或是裝置無效,那麼自2537年後,相對較為脆弱的新生兒更是完全不可能存活。
沒有新生兒,等待太陽系人類的結局依然是必定在時間中消亡。
所以留給人類建設逆統一力放射網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五年。
但要在五年內建造如此龐大的工程,所消耗的物資是極其恐怖的,即便分解掉所有柯伊伯小行星帶內的隕石也遠遠不夠,必須使用質能轉化技術,將能量轉為物質,才能填補物資需求的缺口。
幸好自從多年前開始,在陳鋒的佈局之下,人類便已經開始不斷的將附近其他星系的戴森膜生成的生物電池運回太陽系,以備不時之需。
如今木星與土星兩個氣態星球早已被改造為超大“電池”。
如此之外,人類更在海王星軌道與柯伊伯小行星帶之間的區域,建立了一顆質量遠超木星的超大行星,整個就是一枚行星電池。
三顆行星電池中的能量加起來,約等於太陽蘊藏總能量的十分之一。
別看著只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彷彿很少的樣子,但換一個表述方法,可以這樣說,人類把太陽終其一生上百億年壽命中釋放的全部光能、輻射能,以及最終坍塌爆炸時釋放的爆破效能量的總量十分之一,以極其方便人類提取的方式貯存了下來。
如果願意,人類甚至可以在短短几年內將太陽原本需要用十億年時間才能緩慢釋放出的能源,瞬間榨乾。
這就顯得很驚人了。
為了儲備下這三塊巨型電池,走出去的人用恆星快速開發系統提前終結了太陽系附近一百光年半徑內上百顆不同恆星的生命。
無數人終其一生都奔波於能源星系和太陽系的往返航道上,不斷的運輸,併為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正是這些電池發揮作用的時候。
但這依然不夠。
經過周密計算,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內所有的能量儲備只剛剛好能支撐建造出完整的逆統一力放射網。
放射網要對抗基本相互作用的持續放大效應,還得如鯨吞般持續消耗海量能源。
僅依靠行星電池,放射網僅能再維持不足十年。
答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