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考慮得周到!”
“一年增加20萬噸的貨輪,也是不少的增量了。”
很快手下們紛紛折服,不再堅持自己的想法。道理很簡單不過,第一是增加20萬噸一年的貨輪,也是非常龐大的;第二是他們知道老闆是集裝箱運輸的最大支持者。
翌日,林志超來到長江實業辦公室。
依舊是開了個集團會議,做做總結和規劃,畢竟是新的一年。
長江實業,目前的資產情況是:
122萬平方尺的儲備地皮、盈置大廈、保利大廈、環球大廈、美的大廈、國際大廈(在建)、美麗華酒店、美麗華購物中心、銅鑼灣大丸百貨、新天地購物中心、星島大丸百貨、荔枝園遊樂場,及大量零散收租物業。
子公司及聯營公司方面,計有:保利建築、安達臣大亞、長江財務、紅磡隧道(50%)等五十多家子孫公司。
長江實業去年盈利8000萬港幣,總計流動資金為2.6億港幣;負債方面,除了子公司——安達臣大亞還是負債外(暫不納入集團財務),長江實業集團是沒有負債的。
如此多的現金流,林志超自然不可能都存在銀行,或者存在一家銀行。
林志超將其中1億港幣搞成現金,直接存放在別墅的地下寶室裡,當然這些錢是長期取出來的結果;而剩下的資金,分別存放在恒生銀行5000萬,滙豐銀行5000萬,萬國寶通銀行4000萬,渣打2000萬。
待高管們彙報完畢後,林志超開始發言:“大家有沒有發現,恒生指數自去年七月份釋出後,半年時間,漲幅只有3.5%左右。這說明什麼?”
周福照隨即說道:“這說明香港經濟上漲乏力,遇到了瓶頸。”
眾人附和這個觀點!
胡兆煦也講道:“中環商業地皮漲至2000~2500港幣每平方尺,九龍尖沙咀商業地皮漲至1000~1500港幣每平方尺,港九市中心的住宅地皮已經漲到250~300港幣每平方尺,觀塘工業地皮已經漲至120港幣每平方尺,香港住宅也漲至50~70港幣每平方尺,銅鑼灣的高階住宅單元更是要20萬港幣一個,價格都已經非常高了!但好像快一年沒有太大的漲幅了,就感覺,是漲不動了一樣!”
胡兆煦也講道:“中環商業地皮漲至2000~2500港幣每平方尺,九龍尖沙咀商業地皮漲至1000~1500港幣每平方尺,港九市中心的住宅地皮已經漲到250~300港幣每平方尺,觀塘工業地皮已經漲至120港幣每平方尺,香港住宅也漲至50~70港幣每平方尺,銅鑼灣的高階住宅單元更是要20萬港幣一個,價格都已經非常高了!但好像快一年沒有太大的漲幅了,就感覺,是漲不動了一樣!”
林志超講道:“去年我們銷售1100個住宅,用了多久時間?”
胡兆煦回道:“我們年初便已經建好德福花園,但剩下的1100個住宅單元足足銷售了十個月時間,再也沒有以前方便銷售了。”
談到這裡,很多人都明白,老闆不會無緣無故的做這些總結和調查。
黃宏昌給了最後的一個提示:“從1962年9月開始,香港動工的樓宇就直線上升,大家都趕著在1966年1月1日之前,將旗下的土地動工,這樣可以增加20%的樓面。所以,從1962年開始,每年落成的住宅單元便暴漲起來,1962年大概是1.1萬、1963年大概是1.5萬、去年(1964)大概是2萬以上,今年(1965)應該才是最多的一年,可能突破2.5萬以上。在香港,此時到處都是新樓盤要落成!”
所有人腦海裡都蹦出一個詞語——供需失衡,再聯想起老闆當年在1957年及時收手,如今莫非又有暴跌?
這裡都是長江實業的高層,他們平常就跟著林志超身邊,也知道集團的動態,所以他們其實早有猜測;但直到今天,才發現事情似乎比較嚴重起來。
長江實業從去年開始,便已經不再開發新樓盤,這就是老闆在預測?
林志超這時候說道:“我喜歡用資料、事實來做分析,且不論是否地產有危機,但此時不宜開發新樓盤;雖然長江實業的資金實力充足,但我也不想冒險。至於少20%的住宅面積,就不去考慮了。所以最近幾年,長江實業以商業地產收入來支撐公司,並且我打算去星島投資五星級酒店和購物中心,晚點我會公佈計劃的。”
正好,在1965~1967年這三年,林志超打算去新加坡發展一波;這些年來,他為了維繫和李律師的關係,在新加坡投資了塑膠花、假髮、玩具等工廠,規模都不算大,還拉著香港其他人,在新加坡投資了一些紡織廠、成衣廠,當然也投資不算大。
總體說來,林志超這些年的付出,還是收穫了李律師的信任,為接下來的商業地產投資,打下了一個基礎。
林志超在新加坡的進攻性肯定不高的,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所以他的規劃是烏節路的一個五星級酒店,兩個購物中心;而後世的整個烏節路,大概是二十多個購物中心(含寫字樓大廈或酒店)。
眾人聽到老闆的規劃,頓時稍微鬆口氣。沒有新的發展地產專案,但長江實業至少還有很多商業地產需要管理,大家不至於無所事事,畢竟全公司幾百人,若是閒下來可不得了;與此同時,老闆在星島投資,說明進攻性還在,依舊在進步。
次日,林志超又來到長江工業集團,和高層們開會總結。
熟悉老闆的人都知道,每年元旦過後,林志超要第一時間做過去一年的總結,並給新的一年做計劃;正因為如此,高層們必須在提前一週時間,就得整理資料和想法。
陳麟元:“去年長江假髮盈利320萬港幣,幾乎都是來自高階假髮及代理業務的利潤我們準備在今年徹底裁掉普通假髮生產流程,全部採用代理模式高階假髮品牌‘Sleek’將作為我們長期的研發和投資物件”
林志超滿意的點點頭,本以為假髮生意要黃,沒想到陳麟元是個人才,將高階假髮做成品牌,散發出第二春;按照這個趨勢下去,‘Sleek’品牌將可以一直髮展下去,在歐美亞進行拓展業務。
當然也不是說陳麟元可以攬下全部功勞,畢竟當初做高階假髮是林志超組織起來的,陳麟元只是將其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