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登點點頭,說道:“他的長租理論,確實非常能獲得銀行的信任;再加上他在日本商界的關係,更是有利於航運的發展。”
經過此役,老馬登覺得林志超在航運上的發展已經無懈可擊。其實他們這些洋行在倫敦活動時,並沒有得到官方肯定的說法,更多的是一種輿論在影響。
而林志超直接在英國打造船隻,並相繼獲得兩名部長級的接見,反而有力的證實——倫敦無意干擾那些P事。
而滙豐銀行給予新船80%的貸款,也可以證明一點,環球航運的信譽就是比大家好。
林志超從英國回到香港,此行他花費200萬美金打造了一個‘護身符’——英國造萬噸貨輪。這錢花得沒有問題,此時日本的造船業還不能讓他放心,所以若是打造新船,還真只能在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打造。
而英國目前一年造船隻有120萬噸左右,所以一艘萬噸巨輪也算是不小的一筆生意了。
英國造的這艘1.2萬噸貨輪,雖然成本是二手輪的三倍,但環球航運又不需要出多少錢,僅需要支付40萬美金就可以。
而這艘船的建造工期是18個月,也就是1954年的八月份下水。屆時,不管是兩年長約,還是兩年短租,到了1956年的時候,便可以大賺特賺。
所以,對環球航運的資金沒有太大的壓力,更何況這背後的意義不一樣,林志超不能讓謠言影響環球航運和滙豐銀行的關係。
若是換成日本打造一艘1.2萬噸的貨輪,估計造價只需要140~150萬美金。不過話說來,哪怕是六十年代,環球航運也必須在歐洲打造一些新船,算是一個政Z交好。重要的是,船型不一樣、建造方法不一樣,總歸是有區別的。
與此同時,九龍倉的倉庫租賃價格上漲,也讓林志超感到惱火。
不過君子報仇,二十年不晚。
環球航運總部。
林志超在辦公室裡工作,最近兩三年,他在航運事業非常專注。
地產上只是大量購買物業,並沒有策劃什麼專案;工業在很久以前已經打好了基礎,這兩三年都在固本當中。
所以,最近兩年多的時間,他有70%的精力是在航運事業上。因而環球航運是管理最好,也是發展最龐大的企業。
如今環球航運每月的盈利可達190萬美金左右,上半年就可以盈利1100萬美金左右;也就意味著,僅上半年時間,環球航運不僅可以還清所以債務,還能擁有800~850萬美金的現金流。
假設拿出200萬美金購買物業,依舊還有650萬美金的現金流,可供發展航運。當然是選擇將二手貨輪增加至50萬噸,差不多需要資金500萬美金。
一切都按他預期在發展,雖然下半年航運價格會再跌,但環球航運大多數是長約,再加上新增船隻投入運營,所以利潤還是能穩定的。
與此同時,航運價格下跌,不代表業務量減少,他的船隊還是能有充足的業務。畢竟區區幾十萬噸的船隊,影響不了航運大勢。
“老闆,會議時間到了!”助理陳田安恭敬的走進來,說道。
林志超隨即站立起來,朝著會議室走去,還不忘鼓勵陳田安:“阿田,要多學習,多看書,多請教。”
陳田安是正兒八經的港大畢業,但畢竟專業不是航運,所以林志超也是希望他多學學。實際上,林志超是不喜歡不上進的人,總之跟著他的員工,就要和他一樣上進,不然遲早就棄用。
“嗯,我每天中午休息時,都有在看書.”陳田安彙報了兩句。
他覺得老闆這是提攜自己,所以哪怕是休息時間,他也願意投入精力學習企業及行業相關的知識。更何況,環球航運的前景、待遇,都是極好的。
林志超不置與否的走進會議室,隨後坐下來開會。
“接下來的幾年,環球航運會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期,不做過多負債,擴充環球航運的船隊。與此同時,對於內部的管理、船隊的管理等,我們要抽出時間進行精雕細刻,務必使公司根基打牢。作為管理層的你們,要做好新的挑戰。”
高層們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附和。
他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老闆在捕捉航運的漲跌,老闆今天的話裡就透露著一個資訊,航運形勢可能會回到半島戰爭前夕的水平。
這就讓人很是佩服老闆在這方面的分析能力了,畢竟按照老闆在航運事業的發展,那就是在戰爭前大舉進入,在戰爭中大肆擴張,在戰爭‘尾聲’收斂。
至於戰爭是不是‘尾聲’,大家也不得而知,但根據老闆的分析,似乎是這樣的。
副總經理馮永發率先表態道:“環球航運的管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環球航運就算不負債,亦可大幅擴大船隊。我們已經領先香港的其它競爭對手,是該穩定一下了。”
就給做夢一樣,有滙豐銀行的撐腰,環球航運在幾年的時間,船隊成幾何倍數增長。倘若沒有滙豐銀行撐腰,雖然老闆投資巨大,怕是現在也就10~20萬噸的級別。
而林志超也沒有把其他對手放在心上,他現在是要和歐美船隊進行競爭。等包宇剛進場的時候,林志超手裡恐怕有100萬噸的龐大船隊,業務已經做到歐美油船運輸。
畢竟,林志超肯定是會在1956年下半年前,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這樣才能賺得盆滿缽滿。
接下來,會議討論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大家都是非常積極。
比如日本的造船廠可以將貨輪,改造成‘油貨混裝船’,這種船的租賃市場很好。所以,林志超打算今年嘗試拿出一批船進行改裝,然後再租給日本的公司。
就拿下一批購買的貨船,進行實驗。
與此同時,林志超時刻觀察這日本造船產業的發展情況,每年都會去日本的造船廠進行考察,雖然目前還不會在日本造新船,但日本的造船廠每次都是高規格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