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王十年十一月,遼地四郡各郡縣、各部門官員,都接到君侯府頒佈的《遼地四郡改制律令》。各郡縣、各部門,自上而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改制。
政治上。軍政徹底分開,互不隸屬,對外仍保留燕國官職。
官員實行品階制度,分為九品。
根據遼地四郡的實際情況,規定如下:
行政系統:君相府、郡、縣、鄉、裡、村;君相府下屬各部,又分廳、局。
三品:君相,君傅;四品:輔相、輔傅;五品:君相府各部部長、各郡郡守;六品:君相府各部副部長、各郡縣郡守副職;七品:各郡縣縣令,各部廳長;八品:各郡縣縣令副職,各部副廳長;九品:各鄉鄉長、各部局長。其下為吏,里長、村長等其他部門辦事人員皆為吏員。
軍隊系統:軍隊分正規軍與預備役軍。軍士分為將、校、尉、士四級。將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分為大校(又稱准將)、上校、中校、少校;尉分為大尉(又稱準校)、上尉、中尉、少尉;士分為士官(又稱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軍隊編制按三三制進行編制。分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一班為十一人,設班長一名、十名兵卒;三班為排、設排長、副排長各一名;三排為連,設連長、教導員、副連長各一名,單獨設立炊事班、包括醫療員在內的後勤班;三連為一營;三營為一團;三團為一旅;三旅為一師;三師為一軍。從旅級單位開始建立獨立的野戰醫院,以方便軍隊戰事所用。
軍隊建立勳章制度,分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做為獎賞和提拔的重要依據。
現在的遼地,由於地域和人口的增多,透過整編擴招後,已有十萬的正規軍隊。
在姬康的規劃中,將來的東北四郡,至少陸軍是要建立五個軍,海軍一個軍,總計六個軍二十萬人的軍隊。
其中陸軍四個軍分駐四郡,一個軍做為機動兵團,戰事也能集中統一。這樣就可以在戰時,不必過多動用預備役民兵。
監督系統:監督院,情報局。
監督院設院長一名,副院長若干。
情報局設局長一名,副院長若干。
教育系統:分為大學、中學、小學、蒙學。
蒙學在各自的村莊完成啟蒙,三歲到五歲的兒童均應入學,學制三年;
小學則在各里設定專門的學校,六歲到九歲兒童均應入學,學制三年;
以上為強制性教育,凡適齡兒童必須蒙、小學習,徹底脫離文盲。
中學則分初中、高中。初中在各鄉建立學校,十到十二歲少年入學,學制兩年;高中則在各縣城建立,十三歲到十四歲少年入學,學制兩年;
大學則分大專、大學兩種,學制分別為兩年和四年。在襄平學院,及各郡府設立襄平學院分校,完成以上教育。
各校都成立掃盲班,以增加整個東北四郡的識字率。
醫療系統:規定醫部為衛生、醫療最高行政機構。君相府下,設立獨立的醫院;各郡府設立二級醫院;各縣設立三級醫院;各鄉設立單獨的醫療所,為基層醫院。
議政系統:設立參議院。有建議權,無行政權力。形成的議案交君侯府參考執行。
設議長一名,執行議長一名,參議員若干。
爵位系統則繼續執行原先的三等爵位制度。義務預備役制度更是隻能加強,不能削弱。
經濟上。增設農部,各郡縣建立相應的農業區,以增加多畜牧業、糧食、養殖業等的管理。在工業上,各郡縣均建立相應的工業區,增設工廠,加大工業化的進度。並由商部成立金行,開辦存、貸業務,以增加官府對金融、商會的控制。更命各郡縣在所管轄地域的河流湖泊間建立水庫、灌溉系統,以增加農業的灌溉和工業的機械化。
姬康又參照前世的經驗,根據東北四郡的實際狀況,又做了種種規定。譬如說為加強戶籍和人員的管理所制定的《戶籍律》;譬如說為鼓勵中原各國民眾,遷移東北四郡所制定的《移民律》;譬如說在黑龍江郡和吉林郡設立建設兵團,打仗時是士兵,平時忙於開墾土地、建庫修渠,修建道路等。
改制律令一下,整個四郡上至官員,下至民眾都開始忙碌起來。如此景象,讓剛歸順遼地的吉林郡和遼北郡的官員和百姓,更是感慨連連。
燕國公子姬康在東北地區所做的改制,並沒有被中原各國,甚至他的母國燕國所重視。
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這個時候,誰也沒意識到這種體制代表著什麼!
史書記載:“……公元前262年,武成王十年年末,帝在遼地改制,設官九品、將為四級……遼地遂起。史稱現代體制元年……”
(今日又三章九千多字奉上,老犬能不能高喊一句:各位書友,票票拿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