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王十年,發生在遼地的戰事,是在姬康的意料之外的。可以說是完全打亂了,姬康起初到遼地後的各種設想。這讓姬康不由想起前世的一句老話:“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雖然最後的結果對於遼地來說,是最好的結果,遼地獲得了勝利,並建立了兩郡。但過程確實讓姬康心有餘悸,尤其是戰爭的開始。姬康當時,確實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
這也使姬康深深意識到,由於自己的到來,歷史中許多沒有沒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欲使自己今後,面對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都能從容面對,再不心驚膽戰,就必須更加強大。
透過遼東大戰和滅國設郡這兩件事的親身體會,更讓姬康認識到“弱小就要被欺,落後就要捱打”,這兩句話蘊含的真實含義。
來遼地後,本想‘潤物細無聲’進行變革。但隨著吉林、遼北兩郡的設立,舊有的體制和即得利益集團已經被戰爭徹底摧毀,在東北四郡進行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改制這個問題,已經很現實的提前擺在了姬康的面前。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但生產關係所形成的、一個好的上層建築,反過來也能大力促進生產力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這個道理,在前世已經被各國廣泛實踐並證實。
名不正,則言不順。要讓遼地四郡今後跳躍式的發展,必須建立一套先進高效的制度,對此姬康深以為然。
而建立一套運轉高效、適用這個時代的行政管理體制。對目前中原各國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這個時代,最優越的體制——就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的體制,而最成功的也是秦國。秦國就是在這套體制的帶領下,傲居中原各國。
但姬康卻知道,秦國的這套體制,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要不他也不會二世即亡。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認秦國體制的強大。前世華夏所建立的體制,也是在秦朝的這套體制之上建立起來,並對這套體制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補充和改變。
做為前世從基層培養出來的、具有資深經歷的一名正科官員。姬康深深知道,前世所形成的“舉國體制”是多麼的先進和高效。
那是一個沿襲了幾千年華夏文明社會的、並結合古今中外製度之大成、所獨創的一種行政體制;是溶有前瞻性、先進性、民族性等為一體、具有鮮明華夏特徵的一種複雜行政體制。就是在前世的世界裡,也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實踐證明,前世的國度也正是在這樣的“舉國體制”下,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把一個落後於別國幾百年的國家,變成世界兩強之一。
論效率之高,在姬康的前世,公平來說,華夏如果說是第二,別的國家沒人敢說第一。當然那個歷史短暫、天天自吹自擂、神經病似的世界第一國家除外。
而此時的遼地四郡的改制,也必須以此為基礎,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借鑑秦國的制度,進行全方位的改制,從而讓遼地各個方面的工作能夠高效運轉。
從八月底到十月底,這兩個月的時間內。姬康和劇辛、鄒衍、魯仲連等人商量後,統一了意見。於是就召見了各郡縣及君侯府各部門的許多官員,與他們座談後,談了自己的想法,並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然後讓各部門最後集中討論,最終拿出和形成了《遼地四郡改制方案》。
武成王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襄平城君侯府,秘書閣。
此時的遼地,外面已經飄起了雪花。襄平城家家戶戶的煙囪上,又如往年一樣冒起了黑煙,全城又瀰漫了煤焦的味道。
現在的君侯府包括秘書閣在內,採用的是用磚石水泥砌成的土製供暖系統,暖和但沒一點菸氣。
此刻在秘書閣內,坐在主位的姬康和下面坐著的劇辛、鄒衍、姬茂、榮蚠五人正在仔細聽著魯仲連老先生對於《遼地四郡改制方案》的看法。
魯仲連慷慨激昂地,對眾人說道:“剛才公子所言,我認為是極其必要的。現今秦國為何強大,就是因為在商鞅變法後,徹底打破了過去的“罈罈罐罐”,建立了比中原各國現行更為優越的體制,才能夠傲視各國。
我們現在遼地的制度,是在燕國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和修改的,但這不夠,遠遠不夠!我遼地如想更為強大,改制勢在必行。就必須建立一套比秦國更為先進的制度,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然後看了看眾人,緩緩說道:“如此,才能讓我遼地在將來站得更穩,才能在這大爭之世不懼怕任何外來的挑戰。而這份《遼地四郡改制方案》,我認為應儘快實施。”
在滅國立郡之後,對於遼地的官員和民眾來說,此時信心更為飽滿,對遼地的前途更為看好。而在遼地的高層,改制這樣的看法已經統一。要讓自己遼地更加強大,也成為了所有官員和民眾的期待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