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邯鄲城,已陷入了混亂之中。
邯鄲距離信都一百多里地,信都趙軍大敗的訊息,第二天就被送回了邯鄲。
趙王丹前去信都前陣之前,剛被立為太子、並且監國、現在只有十二三歲的趙偃,知道自己父王戰殞的訊息後,是放聲大哭,根本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趙偃並不是趙王丹心目中的接班人。
趙王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前幾年邯鄲保衛戰結束後,病死;二兒子春平君,則是被趙王丹送往秦國為質,至今還沒有回國;趙偃則是趙王丹的第三個兒子。
國一日不能無主,趙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朝堂眾臣擁立為王。並在當日,趙偃同眾臣商量後,派人前往平陽城,讓慶舍率領著最後的五萬趙軍,返回邯鄲。
慶舍率軍撤回邯鄲之後,燕軍南路主將薄望,率部兵不血刃進駐到了趙國的南部長城,並佔據了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等地。
燕軍南路大軍,進駐到趙國南部長城之後,並沒有馬上前去邯鄲,而是根據姬康的詔令,在此地駐紮了下來,準備隨時抗擊秦、魏兩國的援軍。
與此同時,駐留在信都的燕軍滾滾南下,直趨邯鄲。
來到曲梁城後,衛滿以及歸降的顏聚、靳河、方毅等人,出城迎接姬康。
顏聚等人來到姬康的輿車旁,跪了下來,大聲道:
“我等罪臣,拜見王上。”
姬康從輿車內走出,親自上前把顏聚等人一一扶起,安慰道:
“爾等棄暗投明,乃是有功之人,何罪之有?”
“臣等惶恐,不敢有勞王上讚譽。”顏聚等人感恩回道。
姬康抬頭,看了下眼前的曲梁城,雖是一座區區的縣城,但意義重大。從曲梁到邯鄲,不過是四十餘里,大軍行進至此,可以說已兵臨邯鄲城下了。
看到侍立自己旁邊的衛滿,姬康問道:“城內狀況如何?”
“啟稟王上,曲梁城內軍民已服從我軍,現已安定下來……”
衛滿躬身,朝姬康詳細稟報。
聽完衛滿的稟報,姬康看了下衛滿,對身旁的侍官令王從微微點了下頭。
侍官令王從上前,展開手中的王詔,大聲道:
“衛滿、顏聚、靳河、方毅聽詔。”
衛滿、顏聚等人大喜,一起跪倒於地,叩首道:“臣等聽詔。”
“……封衛滿為三等子爵,授少將軍銜;顏聚、靳河、方毅三人,棄暗投明,獻城有功,封一等男爵,顏聚、靳河授准將軍銜……”
“多謝王上,吾王萬年!萬年!萬萬年!”衛滿、顏聚等人跪地謝恩。
隨同顏聚、靳河歸降燕國的趙軍將領,以及眾多士卒皆放下心來,一起跪倒於地,齊聲吶喊道:“王上萬年!萬年!萬萬年!”
本來姬康是計劃伐趙戰役結束之後,再對燕軍眾將進行封賞。
但此時為了穩定這些歸降燕國的官員、將士,對於顏聚等人就地給予了封賞。衛滿的官職、爵位此時不封就不合適了,順便一同進行了封賞。
信都會戰,趙軍大敗,趙王丹戰歿的訊息,隨著燕國的檄文傳至邯鄲附件郡縣,燕軍也分派偏師,向邯鄲周邊的城邑進擊。
一時之間,邯鄲周邊的許多郡縣都紛紛投降,也有少許頑固不降的城邑,燕軍則增派兵力攻打,也頓時給平定了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還沒有進入到五月下旬的時候,邯鄲就變成了一座孤城,被燕國大軍團團圍了起來。
五月十八日,邯鄲城下,燕軍大營。
王帳之內,姬康坐在主位,帳內兩旁站立著眾多的燕國官員,以及將領。
“這麼說,趙國是不願意投降了?”姬康朝帳內的一個官員問道。
“是的,王上。趙國朝堂內,有許多官員以及王室宗親,不願投降我燕國。”
這個官員躬身回答道。
高陽君榮蚠上前,拱手稟奏道:“王上,既然他們不願投降,我軍可立即組織大軍攻城,絕對不能讓他們再拖延下去了。”
姬康冷哼一聲,雙眼微微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