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薊宮的親和殿內,侍官令王從抬頭看了下,正在桌前批閱文書的姬康。
發現自家年輕的君王,在批閱完一份文書後,臉上露出了笑容。
王從看到姬康如此表情,就明白剛才的文書,肯定給姬康帶來了好的訊息。
進入到十月之後,除遼地北部的幾郡之外,燕國其他大部分郡縣的秋收,已經結束。從目前的統計來看,今年燕國的糧食收成,又創了新高。
尤其是今年,剛納入到燕國版圖的代郡、雁門、雲中三郡,糧食產量雖不富裕,但也夠三郡的民眾們,堅持到明年了。
姬康不由鬆了口氣,好歹今後不用再從燕國其他郡縣,大規模向這三郡輸送糧食了。燕國的壓力,在當下階段,隨即為之一輕。
雁門等三郡,目前已步入到正常的發展軌道。
端起桌上的茶杯,姬康喝了口茶水。
站起身來,緩步來到旁邊牆前的地圖旁,目光注視到了地圖上晉陽城所在。
《讀史方輿紀要》雲:“晉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又有“晉陽曆代多戰事,著稱天下古戰場”之說。
根據燕國的規劃,晉陽城最好是在今年年底之前,歸於燕國。
在地圖旁,姬康徘徊了數步,心中下了決心,對侍官令王從下令道:“王從,即可命劇相草詔,令駐守在代郡的昌國君樂間,率我大軍,兵進晉陽。”
“諾。”王從躬身應道。
待王從退出殿後,姬康突然想到了,前世間昌國君樂間的一生。
前世的燕國,國力沒有這麼強大,而秦國卻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在秦國“遠交近攻”的國策之下,燕國與秦國結盟交好,燕國從君王到相國粟腹等,根本就沒有看到,燕國如此做,會給燕國帶來如何的命運。
而在燕國,對此保持清醒頭腦的重臣,唯有樂間與將渠兩人。
長平之戰後,樂間與將渠二人,主張燕國應採取與趙國結盟友好,共抗秦國的國策。
當時燕國的君王,姬康的大哥姬喜,剛開始也同意了與趙國友好的主張。
於是在趙王丹三十歲的壽辰之時,姬喜派遣燕相慄腹,作為使者前往趙國,為趙王賀壽,並送上禮金五百。
等粟腹回國之後,姬喜問燕相粟腹對趙國的看法。
粟腹則對姬喜道:“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姬喜徵詢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當時回答道:
“大王,趙國是我燕國南部的屏障,我燕國當下應聯趙抗秦秦,方是上策。再說,趙是四面抗拒強敵的國家,民眾皆熟習打仗,不可與戰。”
姬喜道:“我用多於趙軍五倍的兵力攻打,怎樣?”
樂間繼續回答道:“也不可。”
姬喜大怒,乃發二千乘,兵六十萬,分兵兩路伐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