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康深深知道,此時的華夏,思想之開發,為前世歷朝之最。
華夏之美,體現在各個方面。
華夏、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建築方面,華夏的城邑皆規劃方正,在體現雄偉陽剛的同時,也給人一種美感。
內部的大街小巷,包括宮殿房舍也皆錯落有致。
不管是君王宮殿,還是居民房舍,皆斗拱挑簷,層層疊疊。
尤其是薊宮的宮殿群,經過了幾百年的不斷建築,此時更是集中了華夏建築之大成。
前方朝堂大殿,包括後方的親和殿等宮殿群,巍峨壯觀,令人歎為觀止;後宮則樓閣小巧而秀麗,廊道環宇,流水潺潺,雕樑畫棟。
文化方面,在一次姬康與幾位閣相,包括田光、高漸離、秦舞陽等人的暢談中。
姬康如此道:“我華夏之美,體現在各個方面。不但美在飲食、建築、服章,更是美在了禮儀,文化。我華夏此時的《詩經》與南方的《楚辭》,就是我華夏文化的代表呀!”
燕國此時已把流行各國的《詩三百》,正式命名為《詩經》。
並把流行於南方楚國,特別是把屈原等人寫就的詩歌,正式編篡,並命名為《楚辭》。
原來受條件限制,各國使用的都是笨重的木瀆竹簡。
對於流行於北方各國與南方楚國的許多詩歌,天下各國也有人想整理編篡。
但是,也是有心無力。
要知道,要想編篡這些,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就說要編篡這些東西,所需木瀆竹簡的量,恐怕整整一屋子都放不下。
隨著燕國這麼多年來,紙張的改進,印刷的推行,文化傳播的速度,更是比過去不知道快了多少倍。已經漸漸打破了,過去這些文化知識,在門閥貴族之中的壟斷。
這麼多華夏動人心魄,華美的詩歌都被燕國各地官府,根據自家君王下達的詔令,被收藏到了襄平學院內所建的“文史館”內起來。
尤其是今年,燕國禮部與襄平學院合作,編篡發行的《詩經》與《楚辭》——這兩部用紙張印刷的詩歌圖冊,更是震撼了天下。
原本需要一屋子的木瀆竹簡,現在只需要兩冊用紙張印刷的書籍,就可以了。
這讓天下讀書之人,怎能不喜?怎能不愛?
《詩經》現實,《楚辭》浪漫。這兩本書籍編篡完本,並被加以註釋,被燕王康親自下令推廣天下。燕國此舉,讓燕國在天下各國的地位,更上了一個臺階。
再加上《燕國旬報》的推波助瀾,使天下的輿論方向,完全被燕國所掌握。
現在的華夏,不管是服章、裝飾,乃至飲食、打扮,還是建築、文化等,皆為絢麗斑斕,並紛紛被華夏周邊各處人們仿效,崇拜。
在姬康看來,此時的華夏,就是沒有姬康的到來,不論各個方面,都已經處在全球的最高峰。可以這麼說: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也難怪當時在襄平學院,鄒衍老院長面對地球儀時,毫不遲疑對全球各洲,重新進行了命名。華夏之人,在這個時代,雖戰亂不斷,但又是這麼的豪氣、雍容、華貴。
姬康對眾臣還這樣說道:“一國強大體現在各個方面,不但是經濟發展良好,軍隊強大、民眾富庶等,更體現在禮儀、文化等方面,文化輸出也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呀!”
眾臣想後,皆點頭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