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薊都西山大營。
今日,是燕國的閱兵之日。
薊都朝堂的眾多大臣,各國駐薊都的使者,乃至薊都城內的有頭有臉計程車紳,都收到了燕國禮部送來的請帖,邀請眾人於今日辰時兩刻到西山大營觀禮。
而薊都城的眾多民眾,包括郊外的鄉、裡、村等民眾,也在官府的組織下,在檢閱臺對面所設的觀禮臺上,看此次薊都閱兵。
此時薊都西郊,靠近石景山山腳之下的西山大營,是人海鼎沸,紅旗招展,鑼鼓喧天。
位於薊都城西的西山大營,在燕國遷居薊都後,就已經設立了。
姬康被立為太子之時,大將王石率領的第四軍駐紮該地,就對西山大營進行了全面的修築,不但是擴大了面積,更是增添了眾多的訓練設施。
王石的第四軍,乃至後來安忙率領的第十一軍,以及現在薊都的預備役軍,每月月底所進行的校閱操典,都在西山大營進行。
校場的北面原來有一個簡陋的檢閱臺,只是一個一米多高用磚石壘砌的臺子而已。
為迎接今年的閱兵,今年開春之後,軍部就在原來檢閱臺之地,開始了重新修建。
檢閱臺分為主臺與副臺,主臺之上則是按薊宮宮殿外門的模式修建,飛簷雕欄,氣勢非凡。主臺是前來檢閱的姬康與幾位閣臣,乃至朝堂各部官員、各國使者所在之地。
而從主臺兩側延伸出去,分別可坐兩三百人的兩個副臺,則是薊都城內計程車紳所用。
燕國此番閱兵,可謂是規模宏大。
陸軍包括海軍、宮衛軍,共計十六個軍,總計派出了九千人左右。
燕國的二十個郡的預備役軍,總計為一萬人左右。
陸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學院,政務學院、格物學院、乃至醫學院,還有軍隊所規劃的各軍種大軍,也近有六千人左右。
林林總總,此次燕國在西山大營所舉行的閱兵,總兵力為二萬五千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姬康原來的設想。
原定受閱的兵力是一萬人左右,但是閱兵的訊息傳出之後,各軍的軍長、政委,乃至各郡的軍馬都督、郡守等,都給姬康上奏,要求各軍、各郡都要參加檢閱。
姬康採納了眾臣的意見,決定擴大此次閱兵的規模。
因為姬康深深知道,任何一個軍隊的凝聚力,首先必然來自這個軍隊的榮譽感。
自己做為燕國最高的統治者,要抓住每一個增加軍隊榮譽感、凝聚力的機會,而不是剝奪或放棄任何一支軍隊所需要的榮譽感與凝聚力。
現在燕國的正規軍軍隊,陸軍十二個軍,海軍三個軍,再加上薊都的一個宮衛軍,總計為十六個軍。
每軍人數包括後勤、醫療等人員為三萬三千人左右,這十六個軍的總兵力就達到了五十餘萬人,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燕國所承受的極限。
按照燕國的人口比例來講,就是三十多個人要養一個士兵。但是在這個大爭的時代,燕國軍隊的數量,相較於各國人口比例來說,還是少的。
參閱軍隊的數量,雖然從起初規劃的一萬人左右,變成了如今的二萬五千人。
但是,還是數量有限。
誰來薊都受閱,就需要有個合理統籌的安排了。
經過大將榮蚠、樂間與各軍、各郡商量之後,最後決定就按各軍、各郡做戰功勳與每月的操典成績排名,來決出此次閱兵的軍隊。
這就有了競爭的意思在內了,你這隻軍隊沒來薊都受閱,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好。今後想來薊都受閱,就好好訓練、打仗立功吧!
現在,受閱的二萬五千名左右的軍隊,已經進入了西山大營的受閱校場。
按照各自受閱的順序,排列成了一個個方隊。
所有的受閱將士們,都身穿明亮的鎧甲,頭戴著有紅纓的頭盔,腳蹬著軍隊特製的皮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