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在漁陽的官道之上,一隻有著數千人的隊伍,正在行進著。
在這隻隊伍的外圍,不斷有燕國的騎兵來回巡視,看護著隊伍中間的民眾。
這是根據燕、趙兩國的盟約規定,燕國將大河之西的阿城、聊城、莘邑等二十餘座,原齊國的城邑劃給趙國。但是這些城邑的民眾,若願意來燕國者,趙國不得阻攔。
燕國給予這些,願意遷徙來燕民眾的承諾是:分房、分田、分發農具,這些民眾來燕國的前兩年免稅,並負責其家庭人口的口糧。
隨著這麼多年來,燕國的農具在不斷改進。
尤其是八牛犁與耬車的普通推廣與使用,遼地各郡大規模的平原農田開發,不說一般的老百姓,就說建設兵團所耕種的大批農田,田畝與糧食的產量,都是逐年增高。
燕國各工業區的技術人員,對於“八牛犁”與“耬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
譬如說“八牛犁”,也根據民眾的需求,有了什麼“二牛犁”、“四牛犁”等,進入了普通農戶的家中;耬車也分為了大、中、小等多種農具,被普通農戶使用。
農具如此,肥料更是燕國民眾現在種地的必備之物。
燕國的變化和發展,不知不覺中,已經大大超過姬康心中的設想。
尤其是許多行業的發展,更是超過了姬康的預料。
因為糧食是燕國的控制物資,民眾的糧食只能賣給官府。每年各郡縣官府的糧倉都在擴建,這讓各地官府的官員高興的同時,也痛苦不堪。
說起來燕國的總人口數,已居於各國之冠。
但是現在燕國目前的狀況,仍是疆域大、糧食多,而人口少。
齊地四郡剛歸附燕國,這個不說。就說燕國原先的各郡,尤其是在遼地的各郡,糧食多的居然讓民眾們,開始奢侈的用來餵養家畜了。
這在數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對於民眾的糧食賦稅,也在逐年降低。
如今按照燕國《糧律》的規定,燕國民眾每年所產糧食,上交官府兩成外。家中的糧食儲備,必須要有三年以上的儲備,方能出售給官府。
沒辦法呀!如果放開糧食收購,官府的糧倉雖年年擴建,也放不下呀!
在許多燕國官員看來,燕國每年所產的糧食,不要說供應給燕國這一千六七百萬人就食,就是供應整個天下民眾就食,也綽綽有餘了。
都這樣了,自家年輕的君王還一而再,再二三的強調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什麼“有糧在手,心中不慌”;什麼“民為本的基礎就是糧食”;什麼“各項產業發展的基礎就是糧食產業”等等。
姬康所說的這些話,現在也已被燕國各郡縣的官員們,經常引用並闡述。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對國內的商戶,已經放開了糧食的買賣,但規定必須從官府購買,不得私下在民間購買。否則,一旦發現,賣糧的農戶與買糧的商戶,必然重罰。
並且規定,糧食只能在國內自由買賣,出國買賣必須要經過官府批准。
當然,糧食與肉類所製成的附加品,還有酒、瓷器等,都可以高價賣給外國。
因為每年糧食的豐收,從而也帶來了,燕國與糧食有關的許多產業的發展。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酒業、糖業等等,都開始進入到快速高效的發展之中。
尤其是戰馬的大量增加,也無形之中增強了燕國軍隊的戰鬥能力。
在燕國遼地北部的各郡縣,都建有大型的戰馬飼養地,配有專職的官員。
這個時代,馬匹的重要性,對於各國來說,都是重中之重。
在這種情況下,姬康與幾位閣相商量後,從今年開始,燕國陸軍的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三個軍,也全部改為快速打擊部隊。
對於以上的三個軍,準備用一年的時間,全部改建完成。
而隨著造船業的發展,海軍的擴建也被姬康提到了議程之中。
姬康批准,秋收結束之後,在十月招兵期,擴建海軍一個軍。
成立燕國海軍第三軍,軍長由張天來擔任。
糧食的充裕,民眾生活質量的大幅改善,醫學的突飛猛進,也讓燕國民眾的壽命乃至嬰兒的出生存活率,大為提高。
尤其是醫學的發展,更是突飛忙進。在姬康的大力倡導之下,現在襄平學院在各郡的分院,都設立了醫學分院,解剖學更是被實踐應用。
說句實話,這個時代的屍體標本,是不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