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所謂的十年寒窗之時。身為讀書人的那個時候。一心想要將來能夠入仕做官。埋頭苦讀。而一旦把書本讀進去了。那麼也就不會覺得太過枯燥了。而且那個時候。時間雖然過得不快。可是人們卻並不覺得著急。
反倒是剛剛走入仕途的時候。因為對很多官場上的很多事情都不熟悉。再加上官場又是一個錯綜複雜到了極點的場所。所以面對於此。很多剛剛進去的人都是難以應付。有的人熬過去了。那就熬出頭了。以後的日子也就好過了;但是如果說熬不過去。不管如何都沒有辦法適應官場當中的這種事情。那麼將來也就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就是自己回家。要麼就是被別人送回家。當然。也是有例外的。就比方說海瑞這種。他跟官場的現實。那絕對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海瑞卻是挺了過來。而且如今也一直很好。
總之。剛剛走入仕途的人。不管是誰。都是會不適應。因此也會覺得那段時間的日子。當真是非常難熬的。而如此一來。也就會覺得那段日子。時間當真是過的非常非常慢了。這種情況。不管是誰。別說是張凡了。就算是當初的那些人。如早就已經不在朝中的徐階、高拱。或者是如今如日中天的張居正、張凡。乃至於馮寶剛剛進宮當太監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情況。
但是。只要你一旦適應了。並且熬出頭了。那麼這一切也就都好辦了。而再等到你混到如魚得水的那一步的時候。那麼這一切的感覺。那就好了。甚至於等到那個時候。你又會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了。
就如同張凡現在的感覺一樣。自從他入仕了之後。似乎這事情就沒有斷過。剛剛進入朝廷。他就因為不知情而被徐階所敵視。不過好在隆慶看好他。這才是讓他不會被放到底層。而之後。再一次的。高拱和徐階兩人的鬥爭。又是將他捲入了其中。而在這當中。張凡不僅僅要考慮朝中的事情。更加還有隆慶讓他前往各地所遇到的各種事情。
就這麼一直忙著。忙了好幾年的時間。雖然這當中也有休息的日子。雖然張凡因此而升官升的很快。可是。那當真是累的。而且是非常累。因此。張凡也是想要趕緊能夠渡過那個最讓他覺得難受的時候。可是人就是如此。即便是說不管你如何想。這日子還是得一天一天的過。你一個時辰都少不了。但是即便是如此。那個時候的張凡也總是覺得。這日子過得當真是慢。慢的要死。慢的想死的心都有了。
而現在。張凡是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了。而如今。朝中雖然說是一家獨大。但是掌權的張居正。雖然專權。可是他並不會胡亂施為。因此。朝中的政事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最主要的是。張居正如今所作的事情。即便是會讓朝中的人覺得不舒服。可畢竟都是一些好事。因此。也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最起碼短期內不會有。
而朝中無事。朝外也無事。《一條鞭法》的頒佈。或許會讓很多人都頭疼非常。但是既然只是朝中能夠說話算話的人都一致同意的事情。那麼顯然不管其他的人再怎麼不同意。這件事情也都已經是定下來了。所以。下面雖然有很多人對此抱有許多情緒。但是實際上卻也沒有什麼事情。再加上張居正對於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因此。對於《一條鞭法》的監管力度也是非常大。所以也不會出大問題。
至於其他的事情。遼東如今。有朝廷支援哈達部。而哈達部也是勢力巨大。雖然不足以將女真統一。或者說是有明廷在背後操縱。哈達部也統一不了整個女真。可是顯然。女真的各個大小部族。全都要聽哈達部的。而哈達部又要聽明廷的。因此遼東也沒有什麼事情。
國內也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即便是有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旱澇災害。但是如今朝廷銀錢充足。又有許多辦法規制下面的那些官員。因此也不會出什麼問題。
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北方。跟俺答的議和。讓北疆的情況當真是好了不少。
北疆的問題。一直就是大明朝最大的一個問題。從當初朱元璋將元人趕回了草原之後。就開始了。而歷史上。一直到大明朝滅亡。這個問題也都是沒有解決的。也就是說。有明一朝。整個北疆。從頭到尾就沒有從紛爭中逃脫。一直都跟那邊有著實質上的軍事衝突。
即便是現在。跟俺答已經議和了。這種衝突也依舊是存在。但是如今的這種衝突。最多最多也只不過是遇到小股的人馬。那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些亡命之徒。這些人會前來大明境內劫掠。可是實際上。俺答管轄之下的人卻是不會來。因此。北疆的情況。如今可以說是大明朝自開國以來最好的情況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想。那也是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所以。這段時間。當真是讓人覺得非常清閒。當然。並不是對所有的人。最起碼對張凡來說是如此的。
而這人一旦清閒了。也就會覺得這時間過得實在是非常快了。就如同張凡來說。他如今就是每天早起去上朝。退朝之後會去宮中見見朱翊鈞。有的時候李太后也會有些事情找他。但是並不經常。而之後。去衙門中處理一些事情。再之後。也是關心關心《一條鞭法》的事情。看是不是要去找張居正談談之類的。
而這些東西都做完了之後。張凡也就沒有什麼事情要做了。回到家中去。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逗弄逗弄孩子。讀讀書。寫寫字什麼的。
而即便是偶然間會有什麼突發情況。但是卻也是少得很。而且對於張凡來說。都是很快就能夠處理完的事情。因此。這段時間對於張凡來說。那當真是過的非常快的。
不。實際上一段時間只是張凡憑著自己的感覺來形容這件事情罷了。但是實際上。這一段時間。那可當真是不算短。
倒也不能算是一眨眼了。但是實際上。等到張凡回過神來的時候。自己最大的兩個孩子。言益和雁月這兄妹倆。如今已經是開始讀書了。當然。或許對於六七歲的孩童而言。在這個時代來說。讀書還是有些早了。但是張凡倒是覺得正合適。且不說他上輩子的時候。小孩子開始接受正式教育也就差不多是這個年紀了。而即便是在這個時代。大戶人家的孩子。這個年紀也可以讓孩子讀書了。
當然。張凡作為三試第一的連中三元。不說別的。讀書這種事情。他自然是沒的說的。而且他不光只是自己會讀。也會教別人讀。朱翊鈞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了。只不過即便是如此。張凡也是沒有辦法自己來教自己的孩子讀書的。畢竟朝中的事情讓他分不開身。即便是如今朝中很是清閒。但是張凡作為朝廷的官員。那自然是不可能呆在家中教孩子的。所以。這孩子還是要請其他人來教。
不過關於這一點。那倒是不用張凡來操心的。身份本來就不一樣。即便是不可能讓翰林院的院士來教自己才不過幾歲大的孩子。但是卻也絕對是京城裡數得著的。
關於孩子讀書的事情。老實說家裡面的人都是差不多一個反應。那就是非常支援。趙氏就不多說了。畢竟張凡就是讀書人出身。如今能夠在朝中做出這麼一番事業來。完全也就是因為讀書讀得不少。而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茹雪也是更加不用提了。她自然也是希望自己的兩個孩子將來能有出息的。當然。實際上他們既然是張凡的孩子。將來即便是有些東西是要他們自己去決定的。但是同樣有些東西也都早就已經被規定好了。可是即便是如此。茹雪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點書。言益作為男孩。那自然是應該如此的;而即便是對於雁月。茹雪也是希望她能讀點書。即便是將來沒有李清照在文學上的成就。但是最起碼的識文斷字還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