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經筵,其實就是為帝王講經論史而特別設立的御前講席,畢竟身為一國之君,出了有著一顆仁懷天下的心之外,也是需要明白事理的,更何況,朱翊鈞如今年歲還是有些小,這說起來也是一種必要的手段。
說起來,為何叫做重開呢,經筵這一慣例,從漢朝以來就有了,歷經一千多年,這一慣例也是深入了歷朝歷代,之後的各個朝代,這一慣例從未被廢除過,而且是越發地制度化。
尤其是大明朝,對於經筵是極度的重視,明代,經筵這一慣例始終都有,自從朱元璋登基之後便開始了,不過一開始,並沒有規定時日,也沒有規定過場所,有些隨性,只不過,明朝之初的哥哥帝王,大都是勤政好學的,那時候的經筵雖然沒有制度化,但是對於教化聖人之賢,卻是毫無大礙的,出了並沒有以“經筵”這兩個字來命名之外,效果完全是顯著的。
直至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繼位,因為年幼,大臣們恐其不能自律,所以當時,柄政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上疏請求開經筵,從此,大明朝才有了“經筵”這一制度。
一開始的制度非常簡單,每月的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每月共有三次進講,皇帝駕臨文華殿,聽取,若是遇到寒暑天氣,則會暫時免除。
到了後來,經筵制度也更加詳細起來,出了在每月規定的日子裡說講之外,還有每日一小講,稱之為小經筵,每旬還有一大講,那場面更是壯麗的很,朝中能夠排的上號的有學之士全都要到場。
這麼頻繁的講席,用意十分的明顯,就是在於要使得帝王的講學不間斷,那樣才能長期的有效果。
這經筵,可以說是封建帝王,接受治國之道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了。
不過為何張居正,此番要上奏疏,要求重開呢。
原來,這經筵在大明,也是廢除了很長時間了。
當年,朱厚照登基繼位,為明武宗正德皇帝,一開始,正德也當真是勤奮好學,不過正德皇帝,可謂是大明朝歷史上,最會玩的一個皇帝,一個那麼貪玩的人,自然是不可能每日都來聽這些大臣們嘮叨,所以,自從豹房建成,正德搬進去之後,這經筵也就沒有開過了。
而直到正德駕崩,因為沒有子嗣,所以朱厚驄繼位為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因為這種得來皇位的原因,所以一直在擔心會有人篡奪他的皇位,甚至就連他自己的親身兒子也不放心,而且,嘉靖登基之後,便總是覺得下面的那幫子大臣對自己不服。
所以,嘉靖皇帝的這一輩子,算是一直在和自己的大臣們做“鬥爭”,而且最後,他也贏了,不論任何人,認不認同他,最起碼都知道,只有他朱厚驄才是大明朝的帝王,才是皇帝。
不過,忙著做這些事情的嘉靖皇帝,前期倒還是開過經筵,而後期,把自己關在深宮之中,迷戀煉丹之術的嘉靖,有怎麼會去聽這些。
等到朱載垕登基為明穆宗隆慶皇帝之後,隆慶的那個性格,那種被嘉靖皇帝給壓抑出來的心理,乃至生理上的變化,而且,朱載垕為人是在太過懶惰了。
再加上,自從嘉靖一朝開始,明廷內閣之中的鬥爭就不斷,也沒有大臣提起過重開經筵這一事項。
到了如今,年方十歲的朱翊鈞登基繼位了,朱翊鈞這一朝,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
皇帝年幼,需要智者的教化,將來才能夠執掌朝政。
朝廷內部安定,持續了幾十年的內部鬥爭,如今隨著高拱的黯然離開,也全部都平定了下來,雖然說如今,由馮寶和張居正兩人把持朝政,馮寶是個太監,即使他再過有才能,身上一些太監的脾性還是不變的,而張居正,如今也是變得不如從前那般,開始驕縱起來了。
但是,這兩人能夠將國家治理好,所以也就這麼著了。
重開經筵,自然是一件大事,而且還是一件很重大的喜事。
不過,張凡倒是能看出來,張居正要求重開經筵,是別有用意,